知識點: 銅本身并沒有氣味,但它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發生了反應,生成一種被稱為“堿式碳酸銅”的物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銅綠,就有了不好聞的氣味。銅綠是淺綠色細小顆粒或無定形的粉末,是銅銹的主要的成分。這種粉末味苦,氣味也不好聞,就是所謂的銅臭味兒。
古代的錢幣都是用銅鑄造的,可是銅怎么會有味道呢?如果有味道,那么銅臭味究竟是一種什么味道呢?它的味道又從何而來呢?
現在雖然身處紙幣的時代,但“銅臭味”一詞依然不過時。生活中,我們對一些暴發戶,掉進錢眼里的人,或是為富不仁的人都會有一種鄙視心理,會說他“渾身銅臭味”,并與他們保持距離。
說文解字道“銅臭(xiu)”
根據《后漢書·崔烈傳》記載:東漢時,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銅錢買了個相當于丞相的司徒官職。由于司徒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所以,人們雖對崔烈的丑行議論紛紛,但當著他的面,誰也不敢談及此事。一天,崔烈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于議者何如?”意思是說,人們對我當上三公有何議論。崔鈞據實相告:“論者嫌其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歷。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固然看到了買官賣官的不恥之徑,群眾的義憤填膺。可是,故事并沒有說,銅錢真的是臭(chou)的呀。
銅臭確實臭
銅臭確實是一種臭味。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采掘露天銅礦,并用獲取的銅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而銅被用作貨幣流通之后,更是遍布人類生活,雖然它沒有鈉鎂那么活潑(還記得中學化學實驗課上,拿一小片納顆粒投入水中,就四處亂串,放熱反應嗎?),但是它也架不住人們的這番厚愛啊!銅本身并沒有氣味,但它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發生了反應,生成一種被稱為“堿式碳酸銅”的物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銅綠,就有了不好聞的氣味。銅綠是淺綠色細小顆粒或無定形的粉末,是銅銹的主要的成分。這種粉末味苦,氣味也不好聞,是謂銅臭也。

一雙臟手
不過有人要說了:“我的錢才不臭呢,我的又不是銅錢,我這可是嶄新的紙幣、亮锃锃的硬幣,我每天把它鎖在抽屜里,捧在心口上,數了120遍,怎么會生銹呢?”是的,現在我們早已不用銅錢,而是紙幣、硬幣,但是這“孔方兄”的錢臭味可是一點都沒少,不覺得錢有味的也許僅僅是久居鮑肆而不覺其臭。但錢為什么有味道呢?關鍵在于手,沒錯,就是我們數錢的手。

攤開自己的雙手好好瞅一瞅,當然,你看不到你手上成千上萬的細菌和細微汗液。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體,由于外界氣溫升高,或體內產熱增加所致的熱刺激,正常人24小時內會不知不覺的蒸發約600~700毫升水。想象下,一瓶礦泉水從你的汗毛中蒸發出來了。一滴汗液里98~99%的成分主要是水,PH值4.2~7.5,多為酸性,1%~2%為少量尿素、乳酸、脂肪酸等。而正是這些物質會腐蝕你珍愛的錢幣,金屬與酸性物質接觸,鐵、銅等就會發生變質反應,會生成一系列芳香物質,如乙醛、酮類等。乙醛和酮類的味道可不好聞,雖然號稱“水果香味”,但還是很刺激的。
而手上的細菌更是令人害怕,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有80萬個細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對51名大學生的雙手進行了詳細檢測,一共發現4742種細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種細菌,只有5種出現在每一只被檢測的手掌上,就連同一個人的兩只手都只有17%的細菌是相同的。可見,錢幣在社會中流通,簡直是細菌運載車啊,多少細菌在錢幣上搭車、安家,而錢幣本身也被這些細菌慢慢侵蝕了。
總而言之,就“銅臭味”一詞而言,雖然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但拋開色彩不談,錢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不過流通之后,不論是紙錢還是銅錢,它們都變得有味道了。那么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銅臭味”于銅幣來說,那就是“堿式碳酸銅”的味道;于紙幣來說,那就錢幣接觸者雙手的汗水、細菌等侵蝕紙幣,所散發的刺激性氣味。不管怎么說,錢畢竟是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不做金錢的奴隸,也無需自恃清高。不過數完錢,洗洗手還是很有必要的,不要把銅臭、他人手上的細菌變成自己的哦!
作者:黃安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