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置身某個從未去過的地方,卻發現這里的街巷、花草、景物竟如此熟悉,好像在哪見過。其實,這種現象并不陌生,千百年來,這些感受曾被哲人、藝術家、文學家們廣為記錄和傳播。還被人解讀為某個預言感知或夢境回溯——“在經歷此情景前,我的心靈已看到并預知了這一切的發生或這些情境已被托夢給我了”;它甚至被賦予了更神秘的超自然感受和宗教體驗的“時空穿越”或“世間輪回”——“我上輩子一定經歷過這個情景。”
這種神秘現象,科學界是這樣解讀的
心理學將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稱為幻覺記憶(déjà vu),屬于記憶心理學家和腦神經學家的研究范疇。déjà vu字面意思是“已經見過”,由法國人艾米莉·波拉克于1876年首創。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被描述為“對某一事物無法抗拒的熟悉感”,而實際上當事人根本不熟悉這一事物或場景。記憶幻覺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不僅是大腦的神奇體驗,又是大腦產生記憶錯覺的衍生品。后來,研究者將déjà vu進一步引申為“已經聽到,已經想過,已經嘗過,已經夢到過,已經讀過……”數十個情境。值得一提的是déjà vu在日本被譯為“既視感”,亦被其現代文學及動漫作品廣泛關注。
研究幻覺記憶相當困難,因為常突發且短暫(持續數十秒),沒有預兆,沒有目擊者或實物證明,只能依賴當事人描述和回憶,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很多對研究產生干擾的夸張或虛假信息,研究者通過長期研究,提出了至少40種理論。包括早期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記憶的信息加工理論”以及“認知理論”等。
根據記憶三階段理論,人類記憶是按照超級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被以某種編碼的形式被編寫和儲存于不同的區域。記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認知的提升,會發生相應“彎曲”或改變,記憶也會出現錯誤。
心理學家認為,記憶具有情境效應。如果我們以往經歷過類似情景,那么當前的情景就可能會為我們提供熟悉的記憶提取線索,并無意識地激活人們過去的某種體驗。比如我們見到某一場景,或某個陌生人,而這個場景的布局或者該人的走路姿態讓人激發了某種聯想,并快速提取信息與眼前的所見所聞進行整合,某些局部的相似性將會誤導我們對整體相似性的判斷,并提供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心理學家稱之為熟悉感的錯位。
記憶全息理論認為,人們可根據整體的任何片段重新建立完整的三維圖像。但是,片段越小,最終展現的圖像越模糊。若在當下環境中存在與過去記憶片段相似的細節,如空間、畫面、聲音、味道等,大腦信息被提取時,這些片段或元素與過去的某些相似的殘余記憶相會時,大腦將根據那個片段重新創建整個場景,可能引發幻覺記憶,讓人感受到似曾相識的印象。
因篇幅所限,有關幻覺記憶中的大腦影像技術和延遲理論等就不再贅述了。總之,諸理論的提出,對“似曾相識”現象做了全面和專業的解讀。看起來,幻覺記憶只不過是大腦無意間打了小盹,與人類開了一個美麗的玩笑罷了,這消除了人們對幻覺記憶的恐懼和困惑。
哪些人群易有記憶幻覺的感受?
1. 調查研究表明,超過60%以上的人不定期有過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而10%的人群從未有過。女性多于男性,年輕人多于年長者。兒童最早有這種體驗大約在8~9歲之間,15~25歲的人群中發生率最高。
2. 有報告說,感覺越疲勞或壓力越大,越可能經歷幻覺記憶。但其他研究人員卻得到相反結論——人越精神充沛,心情越放松,越可能經歷幻覺記憶。記憶與心境有關,但該領域的研究遠未形成一致結論。
3. 那些愛好旅行、攝影,看過大量電影、圖片、繪畫作品,閱讀大量書籍,并對閱讀過或只見過卻沒有實際經歷過的事情有很強記憶的人,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記憶會在這些人群的頭腦里重現。當看到或經歷與其中某個記憶非常相似的情景時,體驗到幻覺記憶的幾率更大。思想開放,經常做頭腦想象的人,也將有更多體驗的機會。
4. 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現幻覺記憶,比如部分癲癇患者和精神分裂患者。需要特別提示的是,普通人群幻覺記憶的時間非常短暫,也不頻繁,但某些人或特殊群體可能患永久性幻覺記憶癥,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困擾,需就醫診治。
今后,你若剎那間再次擁有這種似曾相識的體驗時,恭喜你,中獎了!此刻,請你別緊張,相信很多人正羨慕你擁有這種難得的美妙感覺,你只需愉快接受親愛的大腦賜予自己的這個美妙而荒謬的瞬間吧。
文:潘鳴 | 壹心理專欄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