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霍金開微博了……
對,你沒聽錯,就是小學、中學、大學課本里面都會出現的萬人迷科學家霍金……
這是他發的第一條微博↓↓↓

已經是幾十萬的互動啊!
當然,粉絲數也是突破天際的200多萬↓↓↓

這才是實打實的萬人迷網紅啊……
---------------------------------------------
< 今天,你刻奇了嗎? >
作者 | 二扔
最近這兩天,“霍金開通微博”的消息很快彌漫了整個社交網絡。許多人紛紛在朋友圈談論霍金,更有甚者,挑出了他某一年某一地曾經說的話,細細品味,慢慢琢磨。也許,其中的某些人確實是霍金的忠實粉絲,表達對自己的偶像一些敬意,無可厚非。然而,更多的人也許對這個人僅有耳聞,只言片語的了解,甚至連他的提出的理論是什么都未必說的清楚。但是他們的朋友圈,同樣也是一片稱贊之聲。
也許,你以為,今天二扔想給大家談論的,是從眾心理。(此處應該有白眼,你以為我不知道?)
(只是開玩笑……)
然而其實比從眾更隱藏得更深的,是刻奇(Kitsch)。
這個詞也許感覺起來仿佛有些陌生。它出自于昆德拉的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兩行“前后緊密相連”的熱淚:第一行是說: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說,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昆德拉接著強調:“第二種眼淚使Kitsch更加Kitsch”
所以,簡而言之,刻奇就是從眾的矯情版本。(kitsch is bitch 嗎?哈哈哈哈)
為什么現在刻奇這樣的做法,會泛濫如斯呢?歸根到底,是民眾的經濟水平崛起與相對落后的知識水平之間造成的。(對,說的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比如很多人知道莫言,知道他的作品,甚至是看過其中的作品。但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許很多人記不住他的名字,記不住他的作品,甚至,也不會太感興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文筆如何,更別提他的成長經歷、個人觀點、行為。
又比如前段時間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小李子萊昂納多,大家可能更為熟悉。然而他的心路歷程,他的波折,他的演技,他的一切,原本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也極少有人,去解析他的能力,好好地稱贊他的演技。
然而他們一旦一朝成名,波及到的,就是無數追求“刻奇”的人了。二扔還記得莫言獲諾貝爾獎的那段時間,一刷朋友圈,經常看到各種發莫言小說的一些只言片語或者文評;而小李子獲獎的時候,朋友圈又被小李子得獎刷屏:“他早應該獲獎了”“李所應得”“他的演技早就超越奧斯卡影帝級別”諸如此類。
一時間,無數自媒體一擁而上,紛紛寫:奧斯卡影帝終于到手,小李子你為什么不哭?(是時候吐槽一下作者自己的刻奇行為了)“奧斯卡早應該是他的”“你不知道在得到奧斯卡前,他有多努力”……諸如此類。除了從眾的一些小伙伴會轉發一下一些普遍的新聞,更有一些刻奇深度患者,一定要轉一些沒什么人看過的“秘聞”或是曬一曬自己看過的東西,截取的圖片、截取的文字。
嗯。逼格很高。
有那么一種飄飄然獨立于世,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嗎?這樣的人就該被不這么做的人深深吐槽嗎?其實如果你轉過來想,當你站在所謂的反面去批判這樣的刻奇行為,其實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刻奇而刻奇。
實際上,追求刻奇的人多數有這樣的特點:進取性偏高、較低的外向性。他們希望能變得卓爾不群,鶴立雞群。不一樣的愛好,不一樣的追求,能讓他們花費的時間最少、成就的路徑縮短。高進取的性格配上可能不夠突出的能力,更容易讓他們去追求刻奇。同時,他們多數人相對比較內向獨立,不太參與到人群中去,習慣研究比較特別的,小眾的東西。(就是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我的愛好你不懂……)

Anyway,其實刻奇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壞處,只是一種現象。就如從眾心理一樣,只是一種對現象的表述。只要大家玩得開心,不影響別人,其實也挺好的。特別像是對科學家霍金等的追捧,實際上也是對知識的追求,不是嗎?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