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外國語學校疑似污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主要爭議在于學校是否被污染,以及體檢中發現的學生身體異常是不是由可能存在的污染造成。核心問題還在于后者,因為人的健康畢竟是第一位的,而且事件也是因為學生聞到臭味后陸續出現不適發端的。
目前,有關學生體檢結果有兩個版本,其一是央視17日報道中宣稱的:“自2015年底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很多在校學生不斷出現不良反應和疾病,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個別還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

另一個版本是,常州官方公布的數據:“據常州市衛計委組織成立的醫學專家組提出的數據,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點,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133人,其中:甲狀腺結節71人、頸部淋巴結腫大22人、甲狀腺結節伴頸部淋巴結腫大17人、肝功能異常5人、腎功能異常8人、支氣管炎3人、甲狀腺炎2人、左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1人、白細胞異常的4人。”

雖然兩個版本結果差異巨大,但是有心人不難發現,兩者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共同之處,就是 “甲狀腺結節”發生率高企,前者占比高達近40%,后者也接近12%。
為什么在十幾歲的少年人群中會出現如此多的甲狀腺結節?這正常嗎?
筆者給不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在這里僅僅從醫學的角度來介紹一下甲狀腺結節為什么會高發。
我們的甲狀腺
甲狀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狀腺激素是調節生長發育和代謝的重要激素。如果分泌過量激素,我們就會表現為怕熱、多汗、食欲亢進、多食反而消瘦、心慌、急躁易怒等癥狀,稱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如果激素分泌不足,則表現為怕冷、少食懶動、水腫(特點是按壓局部不出現凹陷,稱非凹陷性水腫)等癥狀,稱甲狀腺機能減低。如果胎兒出生前發生甲減,出生后又沒有及時發現并補充甲狀腺激素,則表現為身體和智力嚴重發育障礙,稱為呆小癥。由此也可以折射出甲狀腺對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性。

甲狀腺位于頸部前面,甲狀軟骨(喉結)下方,分左右兩葉,中間相連部位稱峽部。

顯微鏡下,甲狀腺組織主要的功能單位是濾泡結構,濾泡壁是單層的腺上皮細胞,負責合成甲狀腺激素;產生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進入濾泡腔的膠質物質中暫時儲存等待釋放。另外在濾泡外還有一種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細胞,稱濾泡旁細胞或C細胞,產生調節骨鈣代謝的降鈣素。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功能受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素(TSH)的調控,而TSH又受下丘腦分泌的甲狀腺刺激素釋放激素(TRH)的調控。同時,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又可以反饋調節TSH和TRH的釋放,三者協同稱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共同維持甲狀腺功能的正常。
甲狀腺結節的形成

人在進入青春期后,生長發育明顯提速,甲狀腺激素的生理需求量增加,如果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分泌不足,垂體就會釋放TSH刺激甲狀腺擴大生產規模來滿足需求,這就導致甲狀腺組織的腫大,稱為青春期甲狀腺腫。其中,局部腺泡增生堆積形成腫塊就叫甲狀腺結節。結節既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多個并存。這種正常甲狀腺組織的代償性增生是形成甲狀腺結節的主要原因。
隨著年齡增大,甲狀腺分泌分泌功能減低加大與生理需求之間的矛盾,甲狀腺增生形成結節的機會顯著增加。因此,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出現幾率高于年輕人約10倍。
同樣的,由于炎癥(常常是自身免疫性炎癥)、腺泡內膠質物質集聚形成囊腫,或者組織內任何細胞腫瘤性增生(無論良性還是惡性)等原因局部形成腫塊都稱為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危險因素
功能代償性增生、炎癥和腫瘤是甲狀腺結節的主要原因,因而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碘缺乏、頸部接觸電離輻射(主要是醫療目的的放療)、老齡和女性。
甲狀腺結節的類型
因此,甲狀腺結節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良性增生性結節
單純甲狀腺囊腫或伴有囊內出血
炎癥性結節
甲狀腺腺瘤(良性)
甲狀腺癌
發生在甲狀腺的其他腫瘤(如淋巴瘤、轉移癌等)。
甲狀腺結節常見嗎
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只是通常沒有癥狀不會被發現和診斷。很多時候是在常規體檢、或由于其他原因進行影像學檢查時偶爾發現。因此,對于不同大小和依賴于不同手段才能被發現的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具有很大差別。
一般而言,對于觸診可以摸出的甲狀腺結節,人群中一般檢出率在3~7%,女性多見,約6~7%,男性在1~2%之間。
人群中存在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遠遠高于這個數字,臨床上被稱為隱匿甲狀腺結節。然而,隨著超聲檢查的使用、普及,及其分辨率的提高,這些隱匿的甲狀腺結節再也無可遁形。目前文獻報告的使用高分辨超聲檢查中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在20~70%之間。
那么,人群中甲狀腺結節真實的發生率是多少呢?尸檢報告給出的答案是50%左右。就是說,人口中50%的個體存在甲狀腺結節。
青少年人群的甲狀腺結節
如上文所述,甲狀腺結隨著年齡發生率快速增加,在青少年中的發生率情況是怎樣的呢?
據美國癌癥協會匯總發現,21歲以下人群中可以觸及的甲狀腺結節為0.05~1.8%,尸檢資料給出的真實的發生率高于13%。這樣,應用高分辨率超聲檢查在正常青少年人群中能發現的甲狀腺結節也在這個比數上下。
有關甲狀腺結節的一些基本事實
首先,所有甲狀腺結節中的95%以上是良性的。
其次,甲狀腺結節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在青少年約13%存在甲狀腺結節,多數人會在50歲以后至少出現一個甲狀腺結節。一般而言,50歲人群中的50%將至少有一個甲狀腺結節,60歲人群中的60%將至少有一個甲狀腺結節;等到70歲時這一數字將增加到70%。
甲狀腺結節需要擔心嗎?
甲狀腺結節是如此常見,超過95%屬于良性增生,這樣看來似乎沒有什么值得特別擔心的。
事實上并非如此,對于甲狀腺結節有以下三個問題需要重視:
1 甲狀腺癌,任何甲狀腺結節都存在甲狀腺癌的可能性,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的關系有點類似于女性乳腺結節與乳腺癌,同樣常見而且預后都非常良好,因此需要早期確定良惡性類型,以便于早期治療。鑒于此,醫學上制訂了嚴謹的甲狀腺結節處置程序性指南。
對于患者而言,就是及時發現一些不好的跡象,早期就醫。
那么,那些跡象預示惡性的可能性呢?包括:
頭頸部電離輻射照射史
甲狀腺癌家族史
年齡<14或> 70歲
男性
不斷增大的結節
質地堅硬的孤立結節
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固定的結節
伴有持續性發音障礙、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等壓迫和侵犯癥狀者。
2 局部壓迫,這主要是一些巨大的甲狀腺重大,以及甲狀腺癌性結節。
3 高功能結節,指一些具有獨立強大的聚碘和分泌甲狀腺激素功能的增生結節或者功能性腺瘤,這類病人往往有甲亢表現甲狀腺卻沒有彌漫性重大。通常進行甲狀腺功能測定和放射性碘掃描就可以確診。好消息是,高功能結節不會是癌癥。
重視青少年甲狀腺結節問題
青少年早期出現甲狀腺結節往往提示甲狀腺激素分泌供不應求,需要注意補碘。
更值得關注的仍然是甲狀腺癌問題。在人們印象中,癌癥似乎是一種老年性疾病,然而甲狀腺癌是少數的幾個例外之一。
據統計,所有甲狀腺癌中的約10%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兒童少年期甲狀腺結節惡性的危險性是成年人的3~4倍,因此,需要特別重視。
但是,甲狀腺結節發生率那么高,而且大多數是隱匿性的,怎么才能沙里淘金及時發現惡性結節呢?需要進行全面拉網式篩查嗎?
答案是,不需要。因為,畢竟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
惡性結節往往是有跡可循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頭頸部電離輻射照射史、甲狀腺癌家族史,年齡越小出現的結節、以及有壓迫癥狀(比如持續性聲音嘶啞)的甲狀腺結節。
對于這類高危甲狀腺結節需要及時就醫確定診斷。
我國的甲狀腺結節同樣高發
為了更具有證據力和代表性,以上引用的都是國際上大規模的統計資料。或者有人說,這并不一定能反映我國的情況。
事實上,國內統計數字與國際上基本一致。比如,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進行的《社區居民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基于社區人口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高達18.6%,醫院健康體檢高分辨率超聲檢查檢出率也在20~70%之間。


綜上所述,正常人群中隱匿性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使用高分辨超聲檢查可以揪出這些隱藏的甲狀腺結節,人群中檢出率一般占總人口的50%,青少年中也在13%左右。所幸超過95%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增生的,毋須擔心,因此也沒有必要去刻意揪出它們來。
最后,對于常州外國語學校學生中發眾多甲狀腺結節不必大驚小怪,發生率并沒有高出一般人群,因此未必是污染造成。而且,甲狀腺結節發生原因和危險因素中并不包括吸入化學物質。何況,事件中學生們與疑似存在的污染物僅有短期的非實質性接觸(2015年12月開始到1月份這個間期僅僅聞到一些味道),更不可能造成群發性甲狀腺結節高發,公眾沒有必要擔心這一點。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