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初中生群毆老師:師生關系該如何平衡?

    § 師生沖突給我們的啟示

    近日安徽蒙城范集中學發生嚴重師生沖突,老師和學生打成一團,受傷的不只彼此的身體,學校的榮譽,也再次讓我們反省為何師生之間的關系,究竟要在什么樣的意義上,方能維持彼此的和睦相處。如教育學者王叢桂的看法,師生沖突指的是:

    學校中相互共存(interdependent)的師生之間,知覺到彼此想要達成的目標不能協調一致,或者一方覺得另一方干擾了他達成目標或獲得某種酬賞時,表現出的對立和不合狀態。

    我認為師生沖突要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好比學者陳淑遙(2003)研究指出教師們大都已體認到師生沖突不可能滅絕。我并不是站在人性本惡的立場如此發聲,而是就現代教育的宏觀角度,如果師生之間只求和睦,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教育的種子又要如何撒下,畢竟理念不相容至共融,智識彼此激蕩,看著后浪超過前浪,這是教育對個體,以及提升整體社會素質的重要價值。  

    § 新的教育思維

    面對師生沖突的問題,綜合學者所述根本上必須由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四方共同翻轉過往的教育觀念。對照14年云南魯甸一中師生沖突后的檢討,那些舊有的觀念和方法,像是要求老師善用溝通、幽默,加強管教等等方式,再提也無心意,更何況一年多過去,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故本文就教育和心理咨詢觀點,提出三項思索沖突問題的新思維:

    ◎ 第一個翻轉:回歸人性教育

    在后現代的心理咨詢理論,特別注重咨詢師對來談者的坦誠,通過自身經驗的坦白,讓來談者更愿意回饋真實的情感,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增進成效。在現代教育現場,家長對孩子、教師對學生,改變權威式「照我說的做」的作法,或有助于拉近雙方情感,使學生對家長、教師的依附性提高,這有助于偏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張楓明,2006)

    簡單說,沒人喜歡被教育。尤其在咨詢室,咨詢師幫助來談者自我澄清,但不是給建議、要來談者照著自己的觀念過日子。同樣地,無論家庭或學校教育,其目的是啟發,不是把一個人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反過來說,是不是當整體社會,通過部份家長和教師與學生的接觸,強迫猴子學游泳、海豚學爬樹,才會導致學生的不滿,引爆沖突?

    ◎ 第二個翻轉:接納沖突存在

    師生沖突造成的影響,經常以單方面究責老師,或者處分學生的方式結束,為了滿足輿論與部份人士──可能是家長或老師──讓師生關系走向虛有其表的形式主義。

    呈現出來的方式大致有「積極」與「消極」兩類,積極的沖突會制造僵硬緊張的氣氛,甚至言詞的爭執及肢體的對抗。消極的不合作包括內心不愉快的感受,及態度上的不愿合作。(王淑俐,1995)

    然而,貌合神離的夫妻,他們之間沒有沖突,但也沒有真正的連結。

    如同夫妻沖突有負性的自我防御,雙方不斷爭吵,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的沖突。也有透過爭執了解彼此,進入問題核心的正性沖突

    師生「沖突」,并不是一種絕對的沖突,好比兩支籃球隊比賽,只能有一隊勝出。師生沖突是一種「觀念不一致」的結果,就像一間公司里頭的不同成員,他們都想讓公司營利,但在理念和方法上有了矛盾,進而產生沖突,但他們不是為了爭你死我活,而是在共同目標上的認知有了差異。

    師生之間的斗毆,屬于積極的外在沖突,但這個沖突的背后,并不全然是雙方都想毀滅對方的絕對沖突,而是方向不一致的沖突。這樣的沖突不只是因為師生之間的斗毆而限于師生兩者,教育活動包含的關系還包括學校和家庭。

    ◎ 第三個翻轉:營造學習共同體,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指出,教育單位與工作者,必須和學生與家長建構信賴與協力的關系:施行「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必須在保障實現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的同時,也保障每一個教師成為專家成長的機會。

    教育從來都不只是老師和學生兩個人的事,包括學生背后的家庭,以及教師背后的學校。四者合在一起,彼此配合協調,才能讓整體教育的素質提升。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如果家長和學校行政體系不在教師、學生素質提升的同時,跟著提升自己的素質,那教育無法達致理想的目標。學生在學校不管受多好的教育,回家都得面對另一套體系的沖擊。

    同樣地,當教師被要求接受各種培訓,但在第一線戰斗時,行政體系用落后的觀念扯后腿,那老師為了自己的工作權,該聽誰的?所造成教師自身教學的矛盾(不是不知道新觀念,可做了會被批評,會丟工作,只好不做),影響了教學的質量。這在我過去參訪學校,和老師面談時,經常聽到老師訴說這方面的苦楚。

    故當我們看師生沖突,我們應該把學校和家長們也納進來討論,誰也別推卸自己的責任。

    § 教育的彼岸:尊重彼此存在的價值

    這一切的核心,就是讓學習的責任回歸學生自身。要做到這一點,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得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去學習。這不只是學科的學習,而是生活的學習、生命的學習,讓孩子能夠走出自己的路。學校提供足夠的資源,教師和家長扮演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

    沖突的背后,隱含著關系中任何一方過度的控制,控制表面上掌握了權力,但實際上也會讓另一方將追尋自身價值的責任轉移過去。

    說白了,你要我按照你的方式活,我活得不爽快當然找你撕逼!

    故當我們經常談尊重,所謂的尊重就是讓責任彼此的責任回歸自身。在這個基礎上,對理想的共同體,佐藤學提出三原則:

    一、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即尊重孩子;

    二、尊重教材所隱含的內在學習發展性;

    三、尊重每一個教師自身所秉持的哲學。

    透過教師間「同僚性的建構」,以「綜合學習」的實踐為中心,家長、居民與教師一同設計「學習參與」的實踐,慢慢日積月累創建學生、教師、學校、家長與市民等學習共同體做為改革的準備,并透過持續的實踐達成改革的愿景。

    進而最終重新反思教育:對「學習」、「教師的職業」、「公共性及民主主義概念」重新定義:

    一、任何人皆當參與學習,建立學習共同體;

    二、教師的工作從服務回歸責任,親師關系從服務的享受者與提供者關系,回歸對教育專業化的尊重;

    三、打通學校內部與對外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管道,改革不公平且非民主的現象,在對等的情況下進行互動和交流,重新改造學校結構。

    § 結語:承認自己的極限,將資源向外擴張

    教育家Marie Winn于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沒有童年的兒童)一書中,批判電子媒體催促著兒童朝向不必要的成人模式前進,包括暴力、性與各種成人的秘密。

    學校、教師和家長,任何成人在面對這個信息社會,都被迫帶著一點茫然在生活。許多孩子們獲得生活信息的來源,都已大大超出成人所能理解的范圍。所以我們何必再假裝自己什么都懂,好像因為我們也曾經是孩子,曾經讀過中學,所以我們就以為自己理當理解孩子經歷的一切。

    承認自己的極限,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成人和孩子之間彼此傾聽,在互相坦誠的情感中互相理解。正因為有太多在單一崗位上無法認知的新知,在教育中納入更多社會資源便顯得刻不容緩。

    好比當教師或家長面對孩子的抑郁癥、自殘或其他精神方面的困頓,引入心理咨詢專家的介入,這不是推諉職責,而是真正站在對孩子好的基礎上,讓社會資源與教育結合,最終讓孩子回歸正常生活最有效率的方法。

    誠如本文開頭所述,沖突本身是問題的警醒。而師生沖突背后,所警醒的不只是師生關系,還包括整個社會當前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讓每個人掙扎不已的安全感危機。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在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后現代性及其缺憾)一書他表示人們處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變得日益自由,然而問題是,我們不再有安全感,一切都變得捉摸不定,難以預測。

    「難以捉摸」的社會形態和壓力對社會中的任何角色都是挑戰,對學校中的孩子何嘗不是。房價一年翻一倍、環境污染和食安危機,大人都焦慮,孩子怎么可能感受不到。而在他們性格未定之際,更容易因心理的焦慮不安而失控。

    故我們該如何使兒童于童年階段培養安全感,不會在信息時代,以及過度強調自由卻反而失去自由,就成了你我的重要任務之一。

    原題:「師生沖突」事件背后的集體焦慮  

    【參考資料】

    Bauman, Zygmunt.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Winn, Marie. 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 NY: Pantheon; 1st edition, 1983.

    王淑俐:〈教師說話技巧(一)〉。臺北:教育部,1995。

    王叢桂:〈師生間的沖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1998,57期,42-56。

    佐藤學著、黃郁倫、鐘啟泉譯:《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親子天下,2012.04。

    高浩容:《孤獨白》。臺北:時英,2011。

    張楓明:《親子、師生及同儕關系對國中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陳淑遙:〈國中教師師生沖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文:高浩容|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4-22 00:00
    • 閱讀 ( 79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