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生物鐘是什么?生物鐘(biochronometry),是生物體內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鐘。生物鐘是生物的生理調整機制和維護系統,受大腦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控制。這個無形的生物鐘牢牢的控制著人體每日的生理作息規律和運轉。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這么總結自己的失眠,“錯過了睡點,睡不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點”,有的是晚上10點,有的是凌晨2點,有的人比較特別,是早上6點。雖然睡點的時間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每當那個“睡點”到來的時候,我們都無一例外呵欠連連,恨不能有張床擺在面前好讓自己一頭栽下去,直接進入夢鄉。

其實,這也是我們通常習慣所說的“生物鐘”的表現之一。雖然我們都熟練地運用“生物鐘”這個詞,但很少有人能將它和人類漫長的進化歷程聯系在一起。事實上,生物鐘一直在我們的基因里追蹤記錄著大地上的日升日落,千百年來從未間斷過。我們大多數人會天黑睡覺、天亮起床,就是大腦里的計時功能在發揮作用。神奇的是,這個生物鐘能夠自我調節,去適應新的晝夜周期。比如,我們坐飛機從中國去美國,雖然會有時差反應,但總能慢慢地調整,融入到新的晝夜更替的規律中去。
科學家發現,自帶生物鐘的生命在30億年前就出現了,它的名字叫做藍藻細菌,和人類一樣,這種細菌有著自己的晝夜節律。科學家對此有各種解釋,比較主流的一種,是細菌要在白天和黑夜兩種情況下獲得能量,白天是光合作用,夜晚是固氮反應,這兩種化學反應同時發揮會互相抵消,必須讓它們在白天和夜晚輪流發揮作用,因此細菌就開始追蹤記錄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以便及時啟用一種作用而停止另外一種作用。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植物和動物們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鐘,樹木春天發芽、秋天結果、狗熊們秋天積蓄脂肪、冬天冬眠……但最基本的,仍然是對晝夜更替的記錄。
很多人受到失眠或者睡眠質量不高的困擾,通常都是因為生物鐘沒有“調校”好。在生物鐘告訴我們需要入睡的時候,我們可能正在加班、打游戲、上網,沒有能夠及時地入睡,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生物鐘紊亂。制定一個符合生物鐘的“入睡時間表”,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
那么“生物鐘”紊亂會不會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呢?為此科學家們特意進行了老鼠實驗。他們將32只年齡、大小等條件相似的老鼠平均分成兩組,并飼養在兩個籠子里。利用遮光法打亂A組老鼠的生物鐘,而B組老鼠進行正常飼養。四個星期以后,讓A、B兩組老鼠分別走同一迷宮,各走兩遍,從對照結果來看,A組老鼠的記憶力明顯比B組老鼠要差很多。從老鼠實驗可以看出,“生物鐘”紊亂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在現實生活中,從上班族的精神狀態來看,人也是如此。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