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狀】
還記得去年的一條新聞,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成名后聲稱自己有“關系”,涉嫌詐騙21人共46.3萬元,新聞底部的評論大多是對他的口誅筆伐,而且基本上都是侮辱性的言論。
以前在書上看過一則故事,很令人深思。一個社會學家通過判斷人類在無他人在場時的行為而將人們分為“好人”(性本善)和“壞人”(性本惡)。他安排了很多組實驗(類似現在很流行的街頭實驗一樣),并用隱藏的攝像頭將這些人的行為全部記錄下來,結果卻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為了設計出無他人在場時的狀態,社會學家選擇在夜晚做這個實驗,當時他故意在一個很整潔的街道上扔了很多垃圾,又故意弄倒了一排很整齊的自行車中幾輛躺在地上,然后靜靜的等候實驗目標出現。結果他在鏡頭里面看到一個人在經過街道時把地上的垃圾全部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可是當那個人在經過那一排自行車的時候,并沒有和社會學家想的一樣把倒在地上的自行車全部扶好,他反而是把剩余的整齊的自行車全部踢倒了。

【讀者3秒后的觀點】
為什么同樣的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呢?這個時候如果對這個人下一個結論,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很多人看到這里肯定會說,好人有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好的一面。說實話,你們說的沒錯,的確是這樣。可是有時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這么去思考問題的。我們的主觀意識大多情況下是更加“明確”的,我們喜歡對所有事物歸門別類。你的心里答案往往更加直白,“他是好人”或“他是壞人”。大部分人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別人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判。我們往往對一件事物的結論下的都如此之快,只通過片面信息就想評判一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覺得這是極不負責任的。
【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真正的理解,其實只是人們的一個心理借口罷了,我們只是認為自己“性本善”,而避免受到自身內心的道德譴責。當我們很多人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的時候,盡管能意識到有悖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卻還是會在心里為自己狡辯一下,“我這個人其實本性不壞的,總的來說我還是一個不錯的好人”。可是在面對其他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高風亮節”而義憤填膺的在心里唾棄他,恨不得致對方于死地。人更樂意記住自己的善,而忘了自己的惡,卻會因為他人的惡,而忘了他人曾經的善,這就是人性。

【理性對待】
我個人認為,要想正確對待一件事物,要先了解事物的本質。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那是社會學家關心的問題,根據我們自身的所見所聞,應該不難了解到,其實人大多都有善也有惡,所以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揪著別人的錯不放,更不應該愚昧到需要將別人的靈魂囚禁在自己的道德深淵中。就像那個“少年英雄”一樣,我們必須要肯定他在汶川中的英勇行為,感動我們的是這種行為的高尚和勇敢,這也是我們所需要弘揚的正能量。當我們下次再遇到上述的新聞問題時,更期待看到會有人說一句,“希望他早日改過自新,重新做人”,而不只是會侮辱他。我想,這應該才是最理性的對待吧。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 不安分筆記 (ID:WeSayNo)
轉載請獲得授權,未經許可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