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古代女性地位真的低嗎

    中國古代因為長期處于農業社會,中國古代婦女在社會生產中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她們的地位就不如男性。而且后世的理學家們提出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更是成為禁錮婦女思想的枷鎖。封建父權家長制度和封建道德規范使男女關系成為主從與尊卑關系,古代男性可以納妾,卻要求婦女們從一而終。因而這些女人們的婚姻都毫無保障,所以說她們都是很可憐的。中國古代的婦女們從出生時就被教育要有女德,生兒育女,最慘的是還有殉葬的!

    今天我們要說是其實古人對女性也是有崇拜的

    神話崇拜

    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遠古居民正經歷著女性至上的社會,原始人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用奇特的想象創造了一批創世女神,對她們的信仰乃是包含著原始人對女性重要作用的肯定和崇拜。

    女媧便是眾多創世女神中的一個,在先民的心目中,女媧無所不能,她的業績受到后人的無比尊敬,被奉為最高女神,女媧的最大功績在于摶黃土以作人,煉五色石以補天。

    女媧神話在民間影響的最直接體現是天穿節的形成和流傳。早在晉代,便有關于天穿節的記載,東晉王嘉《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

    人們以節日的形式和簡單的模擬補天的動作來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女神。這種紀念和禮拜,實質已不僅是對女媧這個具體女神的直接崇拜,而是將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為一種意識層面上的神格,對之加以信仰和禮拜。在我國少數民族傳說中,也有類似于女媧這樣的創世女神,如壯族的“洛甲”、侗族“薩天巴”、瑤族的“密洛陀”等。如此類似的還有奔月的嫦娥,七夕的織女。

    宗教崇拜

    漢代,道教和佛教成為注入中國傳統思想領域的新鮮血液。道教教義宣揚煉丹成仙以求長生不老;佛教教義宣揚業報輪回,告誡人們以今生的修行來換取來世的安寧。這兩套思想體系既滿足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又符合統治階段鎮壓和約束百姓的需要,因而,在中國南北廣泛流傳。

    佛道二教除其精妙玄奇的教義系統外,更有各自龐雜有序的宗教神譜系。眾多佛、道諸神的存在,正是依托于中華民族多神信仰的理念基礎。古人從宗教中尋求精神慰藉,他們認為,每一位宗教神都在某一特定方面與人類社會密切聯系,各司其職,因而,無論是道教神、佛教神還是民間俗神,無論是男性神還是女性神,一旦披上“神”的外衣,便成為冥冥神力的象征。人們樂意把內在景仰心理外化為語言活動和特定儀式,從而使拜神節日構成為中國古代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觀音會和碧霞元君廟會是眾多佛、道教節日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禮拜女宗教神的節日。觀音菩薩(注: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系統中是男身,但到中國后,大約從唐朝開始,逐漸演變為女身,宋元后定型為女身)為佛國諸菩薩之首,佛教宣稱觀音慈悲為懷,救助眾生,而觀音“中國化”后,更是被加上一項送子功能,因而,其在婦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佛祖。觀音會會期一年三次,分別定于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逢會期,各地觀音廟游客如織,香火極盛。一年三次禮拜同一宗教神,這在中國古代民間極為罕見,由此可見觀音信仰在中國古代具有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碧霞元君是北方一位頗具影響力的道教女神,她具有送子、護兒、療疾、保佑婚配、農耕、經商、行旅等多種神力,在信徒心目中,碧霞元君更成為吉祥、慈愛、圣潔的象征。民間修建了許多碧霞元君廟,并以農歷四月初八為碧霞元君廟會,每逢會期“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

    觀音會與碧霞元君廟會的形成和流行,乃是宗教信仰沖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的產物,它們的存在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大眾心理,具有世俗化和功能化的特點,因而易被民眾接受,并相沿成習。

    細數中國古代傳統節日的女性神或神格化的女性,大都作為理想典型而被賦予真善美的意義。她們或被定型為端莊雍容、慈善安詳的典范,如觀音菩薩、碧霞元君;或被固化為巧淑敏惠、柔美善良的化身,如嫦娥,織女;或被標榜為堅貞不渝、英烈忠義的象征,如曹娥、孟姜。因此,一定程度上來看,對這些女神的信仰是在人們內心固有的審美意識的需要和驅動下,衍生的一種意念和行為產物。

    七夕節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織女本是天界一位美麗聰慧、擅長織作的女神,但她不顧神人之別,毅然下嫁牛郎,與牛郎在人間過上了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生活。織女由此而成為人們心目中敢于追求自由和愛情的女性典型。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反映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對愛情自由的渴望,也反映了男耕女織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秋節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謂關于月亮的最動人傳說。盡管嫦娥奔月故事的雛形是將嫦娥描述成竊食后弈之靈藥,而后變成蟾蜍的自私自利的妻子,但隨著時遷世異嫦娥卻被民間傳頌為一位美麗、善良的月神。她作為月神的象征,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青年男女向月神祈求美滿姻緣,老人向月神祈求合家團圓,她賜給人們福祿和平安。嫦娥形象的由丑而美,包含了古人崇善尚美的心理。

    當然,古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并不僅僅局限于外在美,他們也追求并崇尚道德美,節日習俗中的英烈女神便是古人追求道德美的一個印證。這類女神往往是人而非神,但卻被人門當作神低崇拜。例如端午節中為盡父孝而投江溺死的曹娥,寒衣節中為丈夫千里送寒衣的孟姜,以及其他具有道德美而最終由人而神的女性。她們或表現出對愛情的堅貞,或表現出對父輩的孝道,或表現出對某種信念的矢志不移,對她們的禮拜一方面表現了古人對人間美德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現了古人對女性德化教育的需要。古人把英烈女神的高貴品質作為對當時女性的德行要求,希望她們能效而行之,從這一角度看,古人紀念英烈女神寄托了她們對女性價值取向的期望和要求。

    中國古代女性是一個既偉大又卑微的矛盾群體,她們既立于人格和精神的山峰之巔,又被宗法人倫規范壓于彼時代的社會底層,因此,那神力超凡的女媧娘娘,仁慈博愛的觀音菩薩、碧霞元君,聰慧美麗的織女、嫦娥,忠孝節烈的曹娥、孟姜,便一面散發著神性的光輝,一面卻影射了在傳統的性別制度和性別文化下女性人格扭曲所帶來的悲哀。


    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那點小事  或者搜索 crazylishi   我們談天談地,談電影,談動漫,談科技;嬉笑怒罵,品古論今,專挑你不知道的講!

    • 發表于 2016-03-18 00:00
    • 閱讀 ( 76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