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果沒有了微信,你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么?

    閱讀本文前,不妨先做一下以下這個簡單的測驗[1]:

    (依序下列題目,若符合您使用網絡的狀況,請填寫Yes 或No)

    1.曾全神貫注于微信通信、朋友圈活動,下線后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況。

    2.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使用微信才能得到滿足。

    3.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使用微信的沖動,但并沒有成功。

    4.當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微信,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花費在微信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還要長。

    6.會為使用微信且寧愿冒著重要的人際關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依賴微信的程度。

    8.使用微信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若上項問題中,有五項回答為「是」,且癥狀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有微信依賴的傾向。下面我們接著探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才能自在的使用微信,不被微信影響生活?

    § 網絡烏托邦?

    放眼21世紀,計算機與網絡(互聯網)研究先驅,Alan Kay有兩大名言:一是「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另一是「對軟件真的有興趣的人,也該動手打造硬件」。

    當現在人手一機、互聯網充斥隨時隨地充斥在我們生活的細節。Kay沒有預測到的是,當年他遙想的未來雖然帶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樣貌。人們從利用網絡,成了網絡連體嬰。甚至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考慮將「網絡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西方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說明人們如何成了網絡的奴隸,尤其是對社群軟件的重度依賴,像是Facebook或微信。

    然而,我們是否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疾病」、「問題」?至少在我看來,這些用語都過份的強調異常的一面,但在我看來用「」或「依賴」更符合一般多數人的處境。我們只是因為使用微信對生活帶來了一些影響,偶爾刷過頭,影響正事──就像人偶爾得了小感冒──但不等于我們沒有微信就活不下去。

    § 為什么我們很難放下微信?

    一般而言,網絡環境有其特殊的四項心理特性(王智弘,2004;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2],造成我們對網絡社群的活動欲罷不能。讀者不妨自我檢視自己是否因為以下四項而無法:

    匿名性

    我們可以任意在微博、微信選擇公開或隱藏我們的個人信息,這讓我們能夠在比較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做最大程度的表達。沒有男朋友,還是可以曬一堆貌似幸福的照片。或是通過群組功能,對工作同事以外的人抱怨工作上討厭的人際關系。

    網絡的社會臨場感較低。微信雖然有著溝通等類似真實社會的人際互動,但終究還室依賴有限的使用方式,以及每個使用者刻意造作的互動方式,真實感不高。真實感不高的結果,就是人們不會拿出在真實社會中的責任心,平常會因為道德感、禮貌、維持形象而不敢說的話,在網絡上肆無忌憚的說出來。所以當我們在網絡上對一個人有好感或惡感,都可能因此而放大感受,因為我們更容易將自己的情感(無論好惡)投射和幻想出去。

    虛擬性

    真實人生無法重來,無法按照我們的意思打造,但虛擬的網絡社群,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進行真實世界無法進展的社交活動,進行角色扮演。我們可以改變性別、職業,甚至通過照片等方式偽裝自己的身份,滿足我們難以實踐的癖好。但虛擬性好處的背后,可能會讓過份沈迷的人分不清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放棄在真實世界實踐理想、改變困境的動力,投身于虛擬社交帶來的滿足。

    方便性

    方便性一般有三方面:使用環境、工具使用和滿足需求。一個手機app,能夠讓我們隨時隨地,通過觸手可及的硬件,即刻的消除我們在情感、好奇心等方面匱乏時的感受。這是網絡存在的重大意義,讓我們得以和無遠弗屆的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連結。

    過去異地戀書信往返,曠日費時。現在只要想念彼此,用微信就能馬上一解相思之苦。同樣地,我們渴望受到他人肯定,或是對于自己在群體中如何被定位有所不安,通過微信的朋友圈,我們能夠馬上送出或接收讓我們安定的信息。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樣變得隨時可能被各種負能量襲擊。

    跳脫性

    網絡開啟了新的語言,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通過新創的文字、互動方式,使得我們獲得更多思想上的自由,但也因為要學習與迎合新的潮流,使得我們不斷的在微信帶來的文化和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試著找出一個和諧相處的方式。好比對某些人而言,微信是拓展生意的工具;但對某些人而言,微信上的社群比起真實生活中的社群更熱絡,進而當這些人使用微信上小社群使用的語言,對現實世界多數人而言,既陌生,又無法溝通。

    § 問題出在微信身上?

    翻開臺灣教育部針對沈迷網絡青少年編定的輔導叢書[3],我們不難發現現今心理咨詢的輔導面向,并不是將問題歸咎到網絡,或者單一的網站或app。所有的個案都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就是「孤獨」,也就是情感面的滿足。

    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有一幕是:皇帝忌憚蘇乞兒的丐幫勢力,對蘇乞兒表示了他的憂慮。蘇乞兒說:「如果您真的英明神武,誰還愿意當乞丐。」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滿足不了情感的需求,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沒有人陪伴,我們自然會需要尋找一個慰藉,一個出口。網絡的四項特性,讓我們輕易的得到溫暖。相較現實中建構一段關系帶來的麻煩,或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我們選擇更容易得到的快樂,這個邏輯完全符合常理。

    對于「癮」,現代研究也顯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就是遠離那個物品,就像戒除微信就是丟開微信。而是要看見依賴背后,到底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什么更高的價值被我們拋失?

    對成癮有多年研究的Johann Hari在TED的演講上舉了兩個例子[4],早期對于古柯堿的老鼠實驗,當籠子里的老鼠只有純水跟加了古柯堿的水可以選擇,多數老鼠會選擇加了古柯堿的水,所以動物學家就推斷古柯堿易于使人成癮。然而,后來溫哥華大學Bruce Alexander教授做了新的實驗,推翻了這個早期結論。

    Alexander讓許多老鼠一起在籠子里生活,并且給他們玩具、舒適的環境,以及老鼠們自由社交、交配的空間。結果沒有老鼠還會去喝加了古柯堿的水,因為老鼠們的情感得到滿足,便不需要藥物的慰藉。

    § 擁抱真實的我們

    如果你覺得自己被微信或某項社群軟件控制了生活,我建議你同時采取底下方法,為生活做出一點改變。這些改變不是要讓你受控制,而是讓我們都能重拾真實的人際互動與情感:

    設定一個具體的生活行程表:譬如8點到9點專心工作,那這一個小時就不要使用手機。假使本來有起床就刷Mail的習慣,改成先去洗漱,再開手機。

    把想法具體化、計算得失:一方面把微信造成自己生活的具體影響和負面效益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為什么要改變。另一方面把不使用微信的時間,要用來做到哪些生活目標也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我們這么做的意義和價值。好比你曾經因為頻繁使用微信,錯過在餐桌上關心孩子一天情況的機會,你可以把它寫下來,提醒自己今天下班后,要好好跟孩子相處。

    開發多元的生活內容:當生活過份單一,人們往往會繼續采用熟悉的生活模式,「點對點」的生活──家里到辦公室──會讓我們難以轉換新的生活習慣。好比如果我們希望經常吃泡面的自己,能夠慢慢減少吃泡面的次數,那么我們就需要去嘗試一些沒有試過的餐點,讓自己因為有更多選擇,而不至于每每讓泡面成為腦中的第一選項。并且我們開拓的每個新的生活模式,都包含拓展新的人際關系的可能性。

    尋求親友、團體協助: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人在抗爭,那很累人,效果不彰。微信彷佛冰箱里的蛋糕、柜子里的A片在呼喚我們,只要打開就能立即滿足。我們需要找至少一位信任的人,和他分享我們的情況,主動請求他的幫助。跟著他出去走走,或在一個互助團體中彼此分享,共同努力。越是想一個人解決問題,就越容易回到個體的孤獨感。

    毋寧說,這一切的嘗試,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回真實生活的感覺。

    臺灣近期有個流行語叫「同溫層的朋友」。其典故來自立法委員選舉之前,某些支持A政黨的朋友以為A政黨會有很多人選上立委,結果出來卻差強人意,他們檢討背后的原因,在于會和他們關注、討論,為他們的發言點擊喜歡的朋友,全都是A政黨的支持者,所以這在心理上造成一個假象,好像很多人都支持自己的政黨,支持自己的理念。但實際上只是小團體聚在一起取暖造成的假象,而這個假象沒有辦法改變現實。

    我們很容易在網絡上找到一個「同溫層」社群,結交這些朋友。

    Facebook、微信,社群軟件的普及,好像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度連結性。實則誠如Johann Hari所說,「當你遇上危機,你會發現能助你一臂之力的不是臉書上的朋友,而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朋友。」

    微信沈迷的現象,背后體現的就是我們在情感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故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在虛擬世界,而是要回歸真實世界;不在拋棄微信,而是讓工具回歸工具該有的價值,工具是解決問題的媒介。

    我們寂寞,卻誤把聯系他人,滿足感情的工具,誤認為是目的。

    唯有把真實世界中,人們的情感需求搞清楚了,我們自然就能解放刷微信的手,轉而握緊現實中真實的一雙又一雙的手。當我們在現實中獲得來自肌膚,傳達自內心的溫暖,我們才不用在冰冷的屏幕上去尋找cpu散熱下虛擬的體感溫度。  

    [解語] 我們不用離開微信,但我們得讓微信僅僅做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1]改編自國立中正大學輔導中心的「網絡成癮」測驗。

    [2]王智弘(2008)。 網絡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3]教育部輔導計劃叢書 現實與虛幻:網絡沉迷輔導。

    [4]Johann Hari: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


    文:高浩容 | 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3-28 00:00
    • 閱讀 ( 74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