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雇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
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后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丑陋。
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
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兩岸的相提并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
毫無疑問,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評論者甚至還去掉“之一”二字。

確實,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何以這個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時代中國人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
14世紀,歐洲人并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塊面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豬肉;午飯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卜;晚飯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還可以吃上鮮豬肉。
工業革命后,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而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么呢?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
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后,可剩余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白銀,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
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
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后面。
在船只行駛于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并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
“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起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
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來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作者:張宏杰,摘編自《饑餓的盛世》,看歷史獲授權刊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