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在網上遇到一些小騷擾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你給了賣家一個差評,后來一個只響一兩聲的網絡電話就會頻繁光顧你的手機,你開心地在微博上曬了你最近剛買的寶馬X7,卻被人莫名其妙地大罵一通。這些擾人又煩心的事情層出不窮,卻常常讓多數人除了生氣跺跺腳外也無可奈何。不過,比起下面這些惡劣的網絡騷擾,這些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TOP1:差評疊羅漢
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武術和雜技中,都有一種人踩上人,疊成各種形狀的疊羅漢表演藝術。現在,也出現了一種互聯網版本的疊羅漢。如果有人在網上說了一些大眾不愛聽的話,許多人會在你的微博留言,進行評論轟炸,差評一層層羅列下來,就像武術表演的疊羅漢。
臺灣歌手范瑋琪就經歷過悲慘的差評疊羅漢。中國2015年9月3日國慶閱兵當天,范瑋琪因為沒發表任何跟閱兵有關的言論與照片,卻分享愛子的萌照,遭到許多大陸網民抨擊“不愛國”,9月4日晚,范瑋琪不得不發文道歉:“真是對不起,讓大家不高興了!”
客觀地講,范瑋琪的做法并沒有什么大錯,如果強迫每個人都在規定的時間里有一樣的行為,這跟暴徒心理沒什么兩樣。不過,范瑋琪在網上及時道歉的做法還是明智的,因為假如她不道歉的話,等待她的將會是下面這個更地獄般的網絡騷擾。

TOP2:人肉搜索
全民罵戰模式開啟后,怒火難熄的網友們好奇于你的身份、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然后人肉搜索就派上用場,你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身份信息、甚至是開房記錄將會被一字不差地公布到網上。
也許你會想,在網上發布姓名、家庭電話不至于產生多大危害,但是如果你的敵人是數以千計的匿名網友呢?這種惡意散布個人隱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數以千萬計的網友知道特定人的信息并一起對其發起恐嚇威脅。準確地說,這些人只需要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就能對其他人的生活造成極其惡劣的破壞及影響。
2013年7月28日,14歲的中學生潘某某因對某足球明星出言不遜,結果手機、地址、學校、家人被網友們曝光,更被極端的粉絲上門圍堵,驚動警察,導致潘某某一度想自殺。
虛擬網絡“逼宮”現實生活的現象,雖然不是總會導致受害者死亡的悲劇,使得那些始作俑者,可以借助網絡的虛擬性,逃脫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力。但對于受害者而言,這無疑會是一場虛擬世界帶給現實生活的可怕噩夢。

TOP3:色情報復
普通人贏得差評疊羅漢不太可能。因為引得全民關注的要么是明星,要么是做出了什么極端的行為。但色情報復卻對于每個人都適用,你是否曾見過前男友爆出前女友大量艷照的花邊新聞?這就是色情報復。
2015年,美國圣地亞哥的一個色情網站經營者,就曾因在網上公布不雅照為威脅,向不雅照女主角勒索上千美元,最終被判長達18年的有期徒刑。
在中國,這類艷照門事件更常見,因為法律處罰沒美國這么嚴,相似的案例最多判幾年。這樣,網絡世界里艷照滿天飛、各種五花八門的爆料行為也就不奇怪了。許多情侶分手后,前任男友可能會將兩人的親密照,或者是女方的裸照,通過郵件發送給受害者的父母、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更有甚者,以把不雅照公布到網上為要挾,進行經濟勒索。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表明,這種色情報復的受害者更多是女性。男性最有可能遭遇的網絡騷擾行為,是被辱罵或有人試圖使其感到無地自容。

TOP4:身份欺騙
美國圣母大學的橄欖球運動員曼泰·特歐曾因在賽場上的優異表現而名聲大噪。他經常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跟女友互動,大秀恩愛,引起眾多粉絲的關注和點贊,不料,一個網站卻爆料他推特上的女友其實根本不存在,這個女友實際上是曼泰和他的一個朋友編造的騙局,目的是讓曼泰在網上人氣更高。這個爆料出來后,粉絲們倍感吃驚地同時,也讓曼泰的名聲一落千丈。
類似的身份造假的例子在網絡里已經不是新鮮事。造假者通常從網上盜取照片偽造身份,然后把自己偽裝成一個高富帥或者一個白富美,那些容易被外貌、金錢、地位等外在標簽吸引的人就會上當受騙。
有些偽裝者在網上騙到年輕的異性后,接下來就需要在現實中見面約會,這時他們還繼續煞費苦心地欺騙對方,而對方由于在網上已發展一段感情,因此對偽裝者身份并沒有過多查證,甚至連他的性別,也可能被高明的化妝術扭轉過來。這樣一來,網絡感情騙子就屢屢得手。2015年,美國楊百翰大學的11名女生,就被同一個偽裝為摩門教的“男子”欺騙了感情,這個與她們約會的男子竟然是個女人。

TOP5:網絡跟蹤威脅
網絡跟蹤應該是危險級別最高的網絡騷擾。不要想著在網絡社會,你的個人信息是安全的。只要你還用微博、博客、豆瓣等社交媒體,你就會隨時曝光自己。在日本,“網絡跟蹤狂”的行為已經是令全日本頭疼的社會問題。
2012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縣逗子市,一女子被前男友刺死。這對曾經的小情侶早已經斷了聯系,各種私人社交工具也早已互相拉黑除名。那么,這個男子是怎么知道她的住址的呢?這就是公共社交網絡存在的弊病,這名男子通過該女子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的照片和發帖的IP,早已鎖定女子住址,每天線上的狀態更新也暴露了她的生活狀態,最終釀成慘劇。
一份研究表明,許多這樣的跟蹤狂往往有猥瑣兒童的怪癖,或者是具有精神病傾向,他們有的時候還會繞開攻擊目標,直接威脅受害者關心的人。
所以,網上雖然很自由,但其實也危機四伏,稍不注意,你既可能成為疊羅漢大軍的一員,也可能成為被人曝光的受害者。施害者與受害者,你會選擇那一個身份?相信大多數人兩者都不會選。那么,要想獲得更理想的網絡生存狀態,在網上理性評論,不要隨意在公共網絡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個人資料,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安生之法。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 2016年第4期文章)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