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上海南京路霞飛路,有哪些猶太印記?

    哈同興修南京路

    1905年的上海南京路、河南路以東已經攤販云集,漸漸繁華,河南路往西靠近西藏路一段,卻還是只有零星商鋪的偏僻冷清之地。然而這年某日,這里忽然出現了120名筑路工。比他們出現在這里更奇怪的,是他們使用的筑路材料——油漬火熏過的鐵藜木塊,那是一種著名的硬木。

    兩個半月后,400萬塊2寸見方的木塊,和著瀝青、澆上柏油,一塊挨著一塊整整齊齊地從外灘一直鋪到了今天的西藏中路,一條地面平整光滑、車輛行駛方便的嶄新南京路修成了,這是當時全上海最現代化的馬路。

    出資修路的,不是上海市政管理當局,而是猶太富商哈同。為修南京路,哈同花掉了足足60萬兩銀子:僅一塊鐵藜木就要六七角,在當時的上海可買白米三四斗,足夠一戶中等人家吃一頓像樣的大餐。

    這個在1873年自孟買來到上海、從一文不名的沙遜洋行看門人起步的上海灘巨富,如此舉動可絕不是熱心公益。他早就看好南京路的未來:“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靜安、東達黃浦,攬其形勝,實為全市樞紐,其繁盛必為滬濱之冠。”

    此前,在有關上海城市發展的格局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向閘北和吳凇北拓,哈同則堅決看好向靜安寺方向發展的西擴主張。最后,哈同運用其在工部局內的影響力,迫使工部局采納了其提出的南京路西擴主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近代上海城市中心區的走向,形成了近代上海中心城區東西向擴展的基本格局。

    于是,哈同先出巨資將南京路西邊的地皮大片大片劃入自己名下,最多時達到44%。不惜成本修建高等級馬路,以期聚集人流、商鋪。

    哈同對人說,鐵藜木結實,還有彈性,踩上去舒服,下了雨水一下子就吸干了。消息在擴散中不斷被人添油加醋,很快鐵藜木就變成了“紅木”,而南京路的地皮價格,自然是如哈同所期待的那般,翻滾著往上飛漲。

    等到人氣漸起時,哈同又大舉出租這一帶土地,同時嚴格要求必須建造高質量的高樓大廈,甚至規定層次和造價。后來南京路的地標建筑如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起來的——南京路上的高樓大廈建筑群格局,也由此逐步形成,超過了上海任何一條馬路。

    從此,南京路一帶周圍商店漸增、居住人口日多,而全上海的商業、購物、娛樂中心,也因著交通的便利,漸漸從開埠之初的廣東路、河南路、福州路一帶,轉移到了南京路上。到1930年代,有“十里洋場”之稱的南京路外灘,儼然已是大上海繁華的代名詞。

    哈同的管家姬覺彌后來總結說:“南京路之繁盛實先生成之,故所置產多在是路,而漢口路亦占什七焉……晚歲經營南京路尤力。”(姬覺彌《哈同先生興業記》)

    猶太大亨發展上海房地產

    哈同引領南京路的崛起,只是當時上海開埠后眾多猶太人涌入后,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間深刻影響上海經濟格局、城市面貌乃至城市性格的一個典型個案。

    1845年,隨著上海開埠,英籍猶太人大衛沙遜和一批英國商人一道,從印度孟買來到了上海,開設了近代上海大名鼎鼎的沙遜洋行,這是上海的第一家猶太商號,從沙遜開始,大批猶太人——主要是英籍猶太人絡繹而來。

    他們來上海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在這嶄新而幾乎未有人涉足的冒險家樂園中淘金,他們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商人群體”。

    但在上海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猶太商人影響最大的,還是是房地產行業。將房屋地皮作為生產要素納入市場體系,通過經營城市土地、建造房屋作為商品,或出售或出租,在上海還是開埠以后才出現。而最早試水這一領域的,也是猶太商人。

    1877年,新沙遜洋行以8萬兩白銀,受讓了破產的瓊記洋行在外灘的土地“連同地上所有房屋、建筑物、附屬物、灘地權以及其他權利”。這塊地產就是后來沙遜大廈的基地。

    哈同則于1901年開始獨立經營房地產業務。當年的《時報》上說,他“以敏捷的手段,一忽兒賣,一忽兒買,一忽兒招租,一忽兒出典”。

    到20世紀初,絕大多數猶太商人都已經把經營重點轉向了房地產業,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普通猶太人讓霞飛路興起

    然而,并非只有沙遜、哈同、嘉道理這些大亨巨頭在影響著上海,即便是普通猶太人,其獨特的生活和經營方式,同樣在強力而緩慢地滲透進這個城市。善于經商的猶太人,每到一地,總會在其所住區域周圍開設商店,并漸成市面。

    上海猶太人自然不例外,南京路、淮海路、虹口提籃橋,這些猶太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后來都成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自東北南下的俄國猶太人到來后,在法租界沿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開設了許多飯店、酒吧、服裝店、面包房,從1920年代起,霞飛路便逐步發展成了僅次于南京路的上海第二條現代繁華大街,堪稱上海的時尚之源。

    這條長約4公里的商業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薈萃,其中不少是俄僑老店,或是法租界同業之最,他們以歐洲樣式的商業布局,展示著幾乎與歐美發達城市同步的高檔生活消費品,尤以西餐、西點、西服和日用百貨最具特色。

    有老上海曾這樣描述當年霞飛路的景象:清晨,當晨曦透過法國梧桐濃密的枝葉灑向地面,“當、當”作響的有軌電車駛上筆直寬闊的馬路,臨街而設的各色洋店鋪漸次開門,提著鮮花籃子的俄羅斯老人熱情地向路人兜售鮮花,空氣中彌漫著香甜的面包味……

    由東向西,468號是著名的馬爾濟尼亞女帽店,店主人是俄籍猶太人阿依達·拉賓諾維奇夫人。她更為人知的成就是在霞飛路拉都路口(今襄陽南路)開設的一家專營兒童用品的商店,并以兒童劇中不肯長大的孩子“彼得·潘”命名,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是當時上海有名的兒童用品商店。

    霞飛路829-831號,是歐羅巴皮鞋公司,業主也是一名俄籍猶太人,名叫圖欽斯基,該店是當時上海灘最摩登的豪華型皮鞋店之一;再往前,850號就是百靈洋行,也稱巴拉諾夫百貨商店,經銷棉紡織品、服飾雜貨、男女成衣及床上用品,是法租界最大的俄僑百貨商店;離此不遠,895號則是另一位俄籍猶太人格利高里·克列巴諾夫開設的著名中高檔皮貨商店——第一西比利亞皮貨店的分店。

    此外,還有信誼大藥房、歐羅巴綢緞店、特卡琴科糖果點心店、克來孟冰淇淋公司、科涅夫男子用品店等也都是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名店號。

    那些商店,有的至今仍在營業,盡管已經易主,名號也輾轉更換。1935年,意籍猶太人路易·羅威在法租界霞飛路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口,開設了一家以法式西菜為主,配以意大利式西餐的羅威飯店,這是上海灘最早的“法式西菜館”。

    飯店推出法式傳統湯菜“洋蔥湯”,欲與淮海路上俄僑的“羅宋湯”一比高低,生意一直興旺到二戰爆發前夕,羅威將店轉讓給一個徐姓的上海人經營。

    二戰結束后,由于原址無法收回,于是飯店遷至亞培爾路莆石路(長樂路)口,改名“喜樂意”。這就是后來名聲鶴起的“紅房子”西菜館的前身。

    而今天滬上家喻戶曉的“老大昌”食品店,也是1930年代由一個法籍猶太人和他人合資開設的。其生產的法式西點、蛋糕工藝精細,奶香濃郁,松軟肥潤,至今仍是上海西式糕點中的翹楚。

    此外,更晚些到來的德奧猶太難民,則在聚居的提籃橋地區開設各類商店,形成了一個新的上海商業副中心,并使得受戰亂影響而逐漸蕭條的虹口地區得以重振。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 發表于 2016-07-11 00:00
    • 閱讀 ( 95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