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鎧甲,在經歷了原始甲胄及皮甲時期以后,在漢代進入了鐵鎧時期。鐵鎧作為中國古代護甲的主角,從漢代至明代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歷史上,身穿鐵鎧的猛將也常被成為“鐵猛獸”。當然,各個時代的鐵鎧有其不同的形制與特征,現在讓我們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吧。

▲后人還原秦代身穿鎧甲的士兵
一. 漢代札甲
鐵甲在漢代就已經登上了戰爭的舞臺。漢代的鐵甲又稱“玄甲”,現今已出土的許多文物也證明了當時鐵甲已被漢軍廣泛使用。
▲漢代鎧甲
如在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套漢軍實戰鎧甲,所用甲片共約650片,約合22斤;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鐵鎧,其所用甲片達2859片,重近34斤。這些甲片以編繩連結,形成一領完整的鎧甲。

▲西漢步兵陶俑
整套鐵鎧分為四個部分:保護軀干的“身甲”;保護頸部的“盆領”或“鍛铔”;保護臂部的“釬”;保護頭部的“胄”,或稱“首鎧”及“兜鍪”。漢代的盔甲在形制上有簡易之分:一部分只含有保護軀干的身甲;一部分則增加了保護臂部的釬;還有一些則全部都具備。
▲鐵鎧
用以編綴鐵甲的甲片大概可以分為三類:1.大型長條形甲片,又稱為甲札;2.中型圓角長方形甲片;3.小型甲片。而在特殊部位(如頸部、關節處)所用甲片還有其他形制,但面積一般較小。而用以編綴甲片的通常是麻繩與皮絳,編綴的方法并不復雜易于戰損時的修復。而此時的皮甲雖然尚在服役,但已開始效仿鐵鎧的形制及編綴方式。

二. 三國筩袖鎧
筩袖鎧是一種鋼鎧,最早出現于東漢,后為諸葛亮改進,因此筩袖鎧又被稱為“諸葛亮筩袖鎧”,聽起來非常山寨。到兩晉時期,筩袖鎧已經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筩袖鎧的胸、背部甲片聯綴在一起,在肩部留有筩袖,甲上刻畫出魚鱗紋或龜甲紋,材質主要為“百煉鋼”。
▲筩袖鎧
筩袖鎧的形態與現代的短袖套衫相似。比較漢代的札甲,筩袖鎧有兩個不同。一個是筩袖的出現,其長度在全臂鎧與無臂鎧之間,在保證了靈活性與防護力的同時減少了耗材。第二個是漢代的鎧甲胸前開襟,而筩袖鎧胸前不開襟,這同樣也增強了鎧甲防護力。

▲筩袖鎧
三.南北朝兩當鎧
“兩當”,又作“裲襠”或“兩襠”,其形制與兩當衫類似,“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兩當鎧出現于三國時期,經過不斷改進后于南北朝取代筩袖鎧成為軍隊的制式防具,并被定為武官的主要服制。
▲兩當鎧
兩當鎧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并在肩上用帶前后扣聯,腰上束帶,腋下并不相連。材質上分為鐵甲與皮甲,形制極為相似。鐵甲所用的甲片大小不同,兩當甲也有所區別。有面積較大的長條形甲片所編綴的稱“牌子鐵裲襠”。除此之外,到了魏晉時期,鎧甲對于下身的防護加強。不僅有腿裙,還有防御更全面的褲型下甲。

▲魏晉時期的魚鱗筩袖鎧
四. 隋唐明光鎧
明光鎧胸前與背后均有大型金屬圓護,肩部覆有披膊,大腿處有腿裙,兜鍪垂下護耳。鎧甲自頷下有縱束的繩結,在腹前打結,再束于腰上。在戰場上打斗之時,胸、背處的金屬圓護將反射陽光,這便是“明光”二字的來源。

▲后人還原的明光鎧
明光鎧的出現最少可以追溯至三國時期,但直到北朝末年至隋朝這段時間,明光鎧才作為制式裝備在軍隊中推廣開來,并逐漸成為騎兵的主要制裝,與具裝配合使用,并逐漸推廣至步兵。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隋代的明光鎧形制上并沒有太多的改變,只是腿裙處稍有加長,但唐代的明光鎧卻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并衍生出五種的唐代明光鎧。這些明光鎧除了出現保護大腿的“膝裙”和保護小腿的“吊腿”以外,其圓護的大小與位置或多或少都發生了改變。其中最后一型的明光鎧,其圓護已從胸前的兩塊變為腹部前的一塊。而下圖中耳護向上翻卷的兜鍪,也同樣是一種創新。

▲隋唐時期明光鎧
《唐六典》記載了十三種盔甲: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和鎖子甲。其中鐵甲包括了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和鎖子甲六種,是實戰所用的制式防具。但絹甲、布背甲和白布甲顯然不具備實戰價值,只是禮儀用甲。至于唐代的皮甲,其結構較為簡單,依然將皮革制成甲片然后編綴成甲。
▲唐代山文
當然,山文甲主要指甲片的形狀分類,如上面這件山文甲,還保留著明光鎧的一些特征,如金屬護胸。
▲現代根據想象復原的山文甲甲片
五、鎖子甲
鎖子甲是一種“舶來品”,雖然鎖子甲在中國出現較早,但據考證其真正傳入中原的時間是在公元八世紀左右。鎖子甲在中國又有“鎖甲”、“連環甲”、“環鎖鎧”等名,其形制與中國原有的鎧甲大有不同。

▲影視劇中的鎖子甲
中國古代的鎧甲主要由甲片編綴而成,但鎖子甲不用甲片,而以小型金屬環密集套扣相聯而成。金屬環越小,鎖子甲的密度越大,其防護效果也越強。高質量的鎖子甲能使“槍箭極難透傷”,但卻要使用二十余萬枚金屬環,這給制造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歐洲的鎖子甲
六. 宋代“步人甲”
宋代的鎧甲較唐代形制已大為不同,首先就是脫離了延續數百年的明光鎧的基本形制,身甲上沒有了金屬圓護,由十二列小長方形甲片編綴而成,披膊延伸至胸前取代了明光鎧的圓護,而原本由身甲延伸的盆領處(即原本保護頸部的部分)也不見了,并且兜鍪向下延伸用以防護頸部。身甲上面保護胸、背部分,腰部處向下延伸出兩片膝裙,披膊分有兩片在頸背后聯結,用帶紐結在頸下。

▲古籍記載的步人甲

▲步人甲
七、明清棉甲
自火藥被用于戰爭以后,金屬鎧甲的防護作用被大大削弱,而以棉甲為代表的布面甲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這種外批棉花、內襯甲片的鎧甲,一直被使用到清朝末年。
▲明清棉甲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