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應該有法定權利嗎?神經科學的進步意味著這將成為一個問題,而我們不能再繼續忽視這個問題了。
正等著做人
猴子們以他們的思維控制著機械手臂。生來就連接著一點鵪鶉腦子的小雞。為創造思維融合的計算機而腦子與之聯合的耗子們。六月中的某兩天,在費城認知科學研究所的神經學家們正在討論所作出的一些最嘆為觀止的貢獻,佐以咖啡和素食。
這個想法并不是來慶祝這些成就的,而是來檢驗這些成就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Martha Farah,和他的同事倫理學家Adam Shriver,組織了一群科學家、哲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來討論涉及動物的道德內涵。
“一個動物從一個東西變成一個人,就意味著擁有了道德和法律”
Farah對《新科學家》說:“神經科學有時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在重新構造生物與器官與組織之間,機器與動物之間,某一物種與混血物種之間的慣定邊界。”“我們認為,從這個角度看動物神經科學中的進步,可能制造了過去從未遭遇的新問題,或者可能已經改變得足夠多,以至于需要重新討論。”
這是一個恰逢其時的問題。幾年來一些地區已經激烈地辯論過動物福利,但是最近的一部分案例把這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去年,在社會活動家和國會的壓力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關閉了它的黑猩猩研究院,并把動物送到了庇護所。
同時,非贏利的非人類權利項目已經因為試圖采取法律行動來釋放被關起來的黑猩猩而吸引了注意力——迄今為止長島研究室的“武仙座”和“獅子座”,以及私人擁有的Kiko和Tommy已經被釋放。一部新的紀錄片《未鎖上的籠子》,展示了迄今為止這個組織一路以來在失敗中探索的過程——他的主席Stephen Wise將之描述為“法律的改變”。Wise在記錄片中說道,如果法庭能支持這個組織,那么“還是從看上去一模一樣的審判室中走出,但非人類動物的法律狀態將永久改變。”
看不見的變化取決于一個很小的但很不穩定的字眼兒:“人格”。在法律的眼中,一個人是與一個自然人、一件東西有區別的。人格承載了人類在法律、道德和心理狀態上的主要內涵,而且每個人都擁有它。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哲學家Kristin Andrew表示,“我認為那更像是一種尊稱,而不是任何種類的科學術語,”“也就是說動物也是值得尊重的。
一種動物飛躍至擁有人格并非不可思議。在新西蘭,一條對于當地組織有著重要意義的河流已經被承認為是一個人;巴基斯坦有座清真寺也是這樣。美國之外的法庭也在動物的人格案例上做斗爭:印度的海豚和阿根廷的猩猩。對話交流總是圍繞著那些有著辨識認知能力的動物,像海豚、大象、黑猩猩和其他類人猿。

費城會議上,參加者爭辯什么特征能給這些聞名遐邇的動物定義資格。使用工具,或使用語言,或者為未來進行規劃,這些證明了人格的存在嗎?少數定義設定了很高的門檻,以至于排除了一部分人類,例如幼兒或認知能力損害的人。要求人類是理性的、擁有自我察知的能力,是一個成熟的道德主體——這個定義標準對于7歲以下的兒童來說也太嚴厲了。
Farah說,研究大腦能給出線索。智慧生命的大腦有著與人類大腦相似的特征,比如說都存在一種叫做梭形細胞群的復雜生命建筑模塊。但大腦中心理狀態或者特征到底有多特殊,這一點還是不太清楚。
考慮到神經科學的更激進方面,人類和非人生命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基因工程和嵌合體實驗現在就能賦予動物嶄新的特征。僅僅就在上個月,日本的研究者展示了擁有變異的人類基因的工程狨猴,這種基因是眾所周知能導致帕金森癥的。2014年,制造出了特別聰明的老鼠,它們有一半的腦子是用人類細胞構建的。會議中一些人假定,擁有一點兒人類DNA可能會提升道德地位——盡管很難說什么時候那條線會被跨過。
最后,與會成員似乎同意,確定人之為人的定義是很困難的。但“人性”的觀點已經激起了辯論——與其說是追逐一個完美的定義,不如說是社會可能需要定下來一個實際可操作的中間立場。并不是將動物完全地升級為人,我們只是能開始理解它們作為接近人類的、或者至少是作為有著更高的道德價值的物種而存在。然后我們按照它們的能力和智慧將一定比例的權利賦予它們。
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一名哲學家David DeGrazia說,“如果感覺能力給了你道德地位,而人格對于完全的道德主體來說是必要的,那么整個擁有覺知能力而非人類的的范圍動物群體就處于人與物之間的狀態”。“我相信總有一天,人們會找到一幅合理的道德地位圖。”
對于至少給動物一些權利這件事,大眾輿論似乎是可變動的。去年,蓋洛普民意測驗發現美國有32%的人相信動物應該享受和人類同樣的權利——2008以來上升了8%。
但這些權利能是什么呢?非人類動物權利項目關注《人身保護法》,保護動物免遭非法囚禁。組織希望將那些被關的黑猩猩送到庇護所去,在那里它們能生活在一個更接近野外和更開放的環境里。目前為止,沒有法官裁定他們勝訴。然而,五月的時候,“武仙座”和“獅子座”所生活的黑猩猩研究機構宣布將這一對兒和其他200名黑猩猩送到庇護所去。
提高動物的道德地位可能無法完全關上整個研究的大門,但很可能會讓條款規則更加嚴厲。像人類幼兒一樣,動物可能需要監護者同意來參與研究,并且僅可以醫療用途或者傷害最小的研究;將不會再有將嚴重疾病的感染于動物來測試藥物的研究。
在某些研究中,動物有機會給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國家動物園智庫,有附件搭建的計算機能讓類人猿選擇,是為獲取食物而參加記憶研究還是出去游蕩。
動物模型的替代品可能會產生它們自己的道德窘境。Helena Hogberg在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演講中,贊美了“芯片上的大腦”的優點——這是一個生長在實驗室塑料培養皿上的微小器官生物模型,。這些模型展示了像腦電活動這樣的功能性特征,并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細胞類型。
一個參會者提問,在我們訴諸它們的興趣和權利前,這些芯片到底有多像大腦。Hogberg停下來考慮了一下,然后說“我不認為我們當前會擔心這個。”
人格檢查表
在到底動物該具備什么就會取得作為人類的資格上,哲學家們的意見不統一。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Kristin Andrew建議檢查這里列出的六種屬性。
主觀性
顯示情緒、預見力和觀點。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在不順時會發脾氣。一名研究者報告說一只狒狒在對手身上撒尿,作為一種報復。
理性
能思考,有邏輯歸因的能力。大象、猴子、鳥、乃至魚類都顯示出了對基本數學的某種理解力。有些動物能處理更復雜的問題:在一項研究中,猩猩為得到一份堅果搗鼓出了排水原理。許多動物也是使用工具的大師:例如,黑猩猩使用樹葉作為廁紙,烏鴉制作他們自己的鉤狀工具來覓食。
個性
一種獨特的、個體化的性格。一只魷魚可能是害羞的或是膽大厚臉皮的;鯊魚可能是更具有社會性或者更孤僻的;有些大山雀總是小心翼翼,而其他的則相反。有些蜘蛛種類的成員在溫順或侵略性上表現得多種多樣。對于黑猩猩來說,他們的個性能按一到六點的量表分配。
社會關系
與其他生物建立連接的能力,關心其他生物也被關心的能力。領航鯨在潛水的時候彼此離得很近,并頻繁地進行身體接觸,表現出仿佛在給予社會性的安慰。猴子和大象為失去同類而悲傷。模仿也是一個建立關系能力的標志——例如,新出生的黑猩猩能模仿面部表情。
敘述自我
擁有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自傳式記憶的感覺。海豚能記住他們過去的把戲。猿類有展望未來和回憶過去的能力:記住早先觀看電影中的主要事件,或使用工具來解決人類設置的謎題。
自主性
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交流可能表明一只動物的偏好——比如觀察到猩猩為了獲得幫助而使用椰子打手勢。有些物種也使用帶有特殊社會文化的手勢;例如成群生活的逆戟鯨有它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捕獵技巧。
蝌蚪君編譯自newscientist,譯者 daamao,轉載須授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