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誰都不想成為“土肥圓”,但是,你真的胖嗎?跟誰比算是胖?地球人都知道,相同質量的脂肪和肌肉所占的體積是不同的,如果體重指數正常,但看起來還是胖,說明“長肉的方式不對”,你需要做的不是減重,而是時下最流行的“增肌減脂”。
這是一個勵志格言滿天飛的時代。其中有一句話,短短六個字,讀來鏗鏘有力,聞之心驚膽寒——要么瘦,要么死!
于是乎,“肉肉”成了這個世界上最討厭的東西,不光是“胖姑娘”們恨之入骨,許多看上去身材不錯的女生也成天嚷嚷著要減肥,“喂,這位同學,你又不胖,減的哪門子肥吶?”“哎呀,我的肥肉長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不光女生們熱衷減肥這個話題,許多男生也加入了這個陣營,“你是男生還怕胖?!”“瘦點更有型!”
誰都不想成為“土肥圓”,但是,你真的胖嗎?跟誰比算是胖?
判斷是不是胖,不妨采用國際上通行的BMI標準。BMI是Body Mass Index(體重指數)的縮寫,計算公式是:體重(千克)÷身高(米)^2。計算得出的數字如果小于18.5,則為偏瘦;18.5~24.9為正常;25.0~29.9為超重;30以上就算是肥胖了。拿起筆來算一下吧,只要你的BMI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就沒必要為“體重”這件事擔心。
“計算BMI,我明明還算正常,可是你看我這蘋果臉,看我這胳膊、腰、腿……不胖?人家都叫我‘小胖妹’啦!”難道,BMI錯了?
當然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相同質量的脂肪和肌肉所占的體積是不同的,如果體重指數正常,但看起來還是胖,說明“長肉的方式不對”,你需要做的不是減重,而是時下最流行的“增肌減脂”——通過游泳、慢跑、跳繩等有氧運動來改變身體里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從而獲得健康、勻稱的好身材。
別跟超級名模比“骨感”
T臺上的“骨感”美女們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審美風向,跟她們一比,本來挺正常的身材都顯得“胖”。但我們得明白:首先,模特的“瘦”是為了展示服裝的職業需要;其次,由于多位模特因為過度節食患上厭食癥乃至因此喪命以后,現在時尚界反對過瘦模特的聲音越來越強,比如著名的馬德里和米蘭時裝周都已禁止BMI低于18.5的模特登臺走秀,以色列和英國均出臺法律禁止時尚和廣告業聘用過瘦模特。沒有健康,哪來的美?如果還在追求“模特般的骨感”,那你就太OUT啦。
厭食癥在很多人眼里是“模特病”,許多模特和懷有模特夢的少女深陷其中。知名法國模特伊莎貝爾?卡羅患厭食癥而離世,她生前曾拍攝了一組反厭食癥的公益宣傳照片,畫面中體重僅27公斤的身體形如骷髏。巴西模特艾娜?卡羅來納?萊斯頓因厭食癥而身亡時,體重指數僅有約13.4。在中世紀的歐洲,許多信仰天主教的少女以饑餓來洗脫原罪,屢有香消玉殞的案例,隨著文藝復興的思潮來襲,這種風氣也漸漸銷聲匿跡。而20世紀時尚產業興起后,厭食癥也逐漸死灰復燃,而模特界則首當其沖地成為了重災區。目前全球厭食癥患者中,90%是女性,并主要集中于14-19歲年齡段。除了體重過低會造成骨質疏松、卵巢早衰、不孕癥甚至腦組織萎縮等疾病外,厭食癥者往往還伴隨有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出現強迫癥、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
光吃不胖該多好
很多人飯量也不小,運動量也不大,可是偏偏身材很苗條,讓人好生羨慕。其實,能量守恒是大家都知道的定律,如果一天攝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那么富余的能量勢必在體內囤積,成為“應不時之需”的脂肪,而減肥時,平均而言,比攝入的能量多消耗3500卡路里,就能減輕1磅(454克)體重。所以光吃不胖并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它往往是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內分泌系統疾病等身體不良狀態的表現。
更極端例子也有:美國少女Lizzie Velasquez出生于1989年,20多年來體重從未超過27.3公斤,她這可不是厭食癥,Lizzie患有一種罕見的、目前的醫學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的先天性疾病,癥狀之一是她在母親子宮里就已經開始衰老,而脂肪組織減少正是人體衰老的表現之一,由于脂肪組織極少,Lizzie怎么吃也不會胖,她每天要進食60小份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但體重卻始終無法增長,也沒有一般少女美麗的容貌,這怪病甚至還令她左眼失明。雖然Lizzie的疾病令人同情,但她非常堅強、樂觀地度過了充滿了苦難和自我懷疑的十幾年,如今,她已經大學畢業,并通過演講、著書鼓勵了許許多多的人,關于她的更多故事可以在她的個人網站看到。
脂肪其實并不是一個“壞東西”,它參與我們體內的能量代謝、內分泌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還能幫助我們維持體溫、緩沖保護內臟。我們每天不斷運轉的身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的營養來保證,如果過度減肥,BMI值過低,身體就會因為營養不良而受到連累。此外,對于少女們來說,青春期的生長其實也是在生理上為將來做母親做準備,脂肪增加,身體逐漸豐滿,這是日漸成熟的象征,是非常正常的。那些“討厭”的脂肪,不僅貯存身體需要的能量,還能增加皮膚的彈性,保持人體特有的曲線美。
回到唐朝好不好
唉,都怪這年頭以瘦為美,要是回到以胖為美的唐朝,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大吃特吃啦!可是你是否知道,唐朝的“以胖為美”也并不是追求肥胖,而是欣賞豐腴而不失婀娜的身材,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看起來瘦瘦的,摸起來肉肉的”。有詩為證: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李賀《將進酒》)愿作輕羅著細腰,愿為明鏡分嬌面。(劉希夷《公子行》)秋千細腰女,搖曳逐風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后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窈窕雙鬟女,容德俱如玉。(白居易《續古詩十首》)在唐朝,“細腰”、“窈窕”都是美女的標準。
其實世界各地、各個時期的主流審美都是類似的,可能由于名人效應或時尚潮流,導致某些地區或某個時期的大眾審美趨勢有所偏移,恰如“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但整體而言,大多數人們都喜愛健康而又具有人體曲線美的身材。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仕女圖、日本的浮世繪、歐洲的中世紀油畫作品,還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健康的體態和容光煥發的神情是大多數人所鐘愛的。而21世紀的人們也越來越追求健康的身材,上世紀吹捧的“0號美女”已逐步被摒棄,歐美女星大多性感豐滿,而在普遍體型纖瘦的東亞,近年來走紅的女星也不乏“微胖美人”,大陸的范冰冰、香港的胡杏兒、日本的深田恭子,都深受觀眾喜愛。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很多思想包括審美觀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自然選擇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纖細腰肢和豐滿臀部的女性更容易受孕和分娩,而圓潤的乳房則為哺育后代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這種身材的女性更受男性青睞。同樣的,肌肉勻稱、身形挺拔的男性,由于在狩獵時更具優勢而成為了擇偶戰爭的優勝者。
所以現在你大概已經明白了,紙片人不是真的美,勻稱、健康、充滿活力才是最美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