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了一個約會咨詢,在臨近結束之時,來咨詢的男士想聽聽我對他個人的評價,我說感覺你這人腦子有點兒軸、不夠靈活、可能跟女孩相處時也不太容易討人喜歡。他問我為什么,我說可能是你的情商較低吧。他又讓我舉例說明,這一下我卡殼了,因為剛才交談的每一分鐘每一段話我都有這種感覺,可非要讓舉例我反而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了。沉默了十幾秒后,突然間我靈光一閃找到了一個表達方式,宅男不是都喜歡數字嗎,于是我對他說:“就拿剛才咱們聊的那件事來說吧,如果跟別人講,一遍就清楚了,但跟你用了四遍,這就是例子。”

結束了咨詢,我覺得剛才的對話挺有趣的,于是上網發了條微博,但在回顧過程的時候,我又從中引發了新的感想。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組對話:
他:“請說說對我的看法”
我:“我覺得你可能不太討女孩喜歡”
他:“為什么?”
我:“也許是情商較低”
他:“請舉例?”
………………
可以想象
即使我舉出了某個事例,他可能還會問:“判斷理由是什么?”
即使我說出了那個理由,他還會接著問:“違反了什么原則?”
即使我給出了那個原則,他還會繼續問:“那我應該怎么辦?”
……
在這樣的對話狀態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冷酷地追求答案,而完全感受不到他在與人交流互動。那什么是交流呢?要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先抽離自己咨詢師的身份,把上面這組對話放進日常生活場景。
當你希望別人對你給予評價,別人也按照你的要求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的時候,那么你該怎么回應呢?
比如:
甲:請說說對我的看法
乙:我覺得你可能不太討女孩子喜歡
合適的回應 :
甲:是啊,這個我倒是從來沒想過,以前一直還以為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問題呢,但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里要強調的重點是,當別人按你的期望向你提供了一些信息之后,你先應該針對這些信息給予一些反饋,然后再提出你的下一步需求。這樣才能讓對話保持著良好的氣氛,說白了這也是聊天中的禮尚往來,但很多人(尤其宅男)卻是不會在意的。
比如以下的對話:
男:做什么呢?
女:看電視
男:看什么電視?
女:美劇
男:好看嗎?
女:還行
男:出來見個面吧?
女:……
給人的感覺是,這男人對女孩子的生活其實并不關心,他不停提問只不過是為了達到把女孩子約出來的目的。就像一個翻箱倒柜找東西的人,拉開一個抽屜沒有自己要的東西就扔到一邊,再去拉開另一個……
回到本文開始的例子,作為咨詢關系,這個男士當然有權力以這種方式跟我說話,但我忍不住會想,他在約會時跟女孩是不是也是這樣說話的,而這可能就是他最大的問題。
用這種方式說話容易帶給別人這樣的感覺:說話者關心的只有自己和“話題”,而“對方”只是他和“話題”之間的工具。當然,如果是跟熟人閑聊,這樣講話倒也無所謂,但在其他場合就需要謹慎了。比如,在表白遭到拒絕的時候,且讓我們看看“低情商”男人的反應。
男:我喜歡你。
女:我們還是做朋友吧。
男:如果覺得我有缺點請指出來,我會改。【只關心什么是“缺點”,而對女孩“還是做朋友”這個事實缺乏關注。】
女:你沒有缺點,是咱們不合適。
男:哪里不合適?【只關心什么是“不合適”,而對女孩”覺得不合適”這個事實缺乏關注。】
女:不合適就是不合適。【其實姑娘想強調的是:我覺得不合適就是不合適】
男人的心目中總有一個客觀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一切問題都應該有終極答案,并且他們認為找到了終極答案就可以逆過來解決一切。或許在工作和生意上是這個道理,但是在不涉及太多利益的男女關系中,事情往往沒那么復雜,對于單純的情感問題,最終答案跟最初答案往往是同一個,那就是對方的意愿——我對你沒感覺,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終極的答案了,如果你還能不明白,那人家只能——對你更沒感覺。
但即使明白了這一點,宅男們還是會問另一個終極問題——“那該怎么辦?”,繼續上面的例子,如果非要有終極答案的話,那么答案就是——既然目前看不到未來了,那就照顧好姑娘現有的感受,而這一切靠的不只是語言,也包括你的行為和態度。比如,當女孩說“不合適就是不合適”時,廢話少說忍住淚水,默默地把姑娘送上車,為她關上車門,說句路上小心,在此刻都屬于正確的回應。而只有把當下的每一步做好了,或許以后才有機會。
是的,如果在一切已經失去可能的情況下,你還能克制著自己的失落去關注她的細微感受,這時候姑娘們才會覺得這男人多少還有點兒可取之處,而好感就是這么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經常有人咨詢我”怎樣才能把她感動“,其實精髓就是八個字——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但是,低情商的人總是自我陶醉,總喜歡把未來的愿景跟眼前正拒絕自己的人一同分享——”我改!我變!!我等你!!!“……如果你非要表達這種決心的話,那也應該是回到家里關上門對著鏡子說,而不可以追在人家后面嘮嘮叨叨去論證。追女孩不是拉風投,你把前景描繪得越確定,你的情懷就顯得越雞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