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痛覺研究學會,疼痛是“一種伴隨實際或者可能的組織損傷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我們借用這個概念,“心疼”可能就可以定義為“一種伴隨實際或者可能的社會拒絕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有過體驗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在說什么,心痛是真的疼,如鯁在喉,讓人難受。
冬天是告別的季節,通過臉書的內容和狀態分析,統計學家發現12月11日是分手最多的一天。這次就來說說分手的心疼這個話題。
研究發現社會性拒絕(比如被人排擠、孤立,被心意對象拒絕、失戀等等)和真正的疼痛一樣,從生理上讓人感到疼痛。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掃描了40位最近因關系破裂而心痛的人的大腦,發現當他們注視分手情人的照片和用劍葉蘭猛刺前臂所產生的痛覺,引起的大腦活動相當,而如果按照滿分10分來給疼痛打分,這種刺痛達到8級。
腦成像顯示,我們因社會拒絕而產生的被排斥感和身體疼痛具有共同的神經基礎。有些研究者認為,生理疼痛和心理疼痛都引發相同的腦區活動是由于進化中的精簡原則:沒有必要將這兩種疼痛分為兩個不同的神經網絡進行反應,因此類似的腦區對這兩種情緒共同負責。
如果拒絕是真的疼,那么用止痛藥會不會降低這種心疼呢?可能真是這樣。在一項實驗中,被試被分到止疼藥組和安慰劑組,兩組被試在三周中每天服用不同劑量的止痛藥或者安慰劑。
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止痛藥組每天心痛的次數較少,腦成像也證實,在同樣被社交網站拒絕之后,連續服用止痛藥的被試比服用安慰劑的被試,與痛覺相關的腦區(前腦島、背側前扣帶回)活動較少。有趣的是,雖然止痛藥能緩解心痛,但同時也會降低對于積極情緒的體驗,換句胡說,止疼藥雖然讓人不悲、也會讓人不喜。
還有研究發現,被拒絕或者被孤立,也會導致對于疼痛變遲鈍。實驗發現,在被人拒絕的情況下,人的情感變得麻木、連帶著身體感覺也變得麻木,對于疼痛敏感度降低、忍受疼痛的能力標高,換句話說分手起到了止疼藥的作用。不過把分手當止疼藥犧牲太大了點,而靠止疼藥緩解分手之痛并不是長久之計,回到家人、朋友身邊,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能更有幫助。實際上,有研究也指出,在受到排擠的時候也會讓我們更喜歡尋找新的社會資源、建立新的社會關系。
當人們在實驗中受到社會孤立的威脅時,他們更愿意績效新的朋友、與他人合作、對于新的目標第一印象也更為積極、給新的游戲伙伴的獎勵也更多。但是如果這個新目標就是“空中樓閣”、以后不可能有面對面的接觸,或者擔心新朋友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那么新朋友就不會成為孤立時的交往目標。
參考文獻:
1.Kross E et al(2011).,Social rejection shares somatosensoryrepresentations with physical pain,PNAS,108,6270-6275
2.DeWall N et al(2010)AcetaminophenReduces Social Pain: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21:931.
3.DeWall N et al(2006).Alone but feeling no pain:Effects of socialexclusion on physical pain tolerance and pain threshold,affective forecasting,and interpersonal empath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1-15.
文:王日出 | 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