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紀日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干支紀年到東漢時期才算定型。為了建正,地支紀月大概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日常使用不多。地支紀時是在《太初歷》中確立的。
五代時期的歷書開始給月份配備相應的天干,北宋時期又給時辰配上天干,至此,年月日時干支俱全。

明代萬歷年間王君榮編纂的《陽宅十書》記錄了由年干推算月干的“五虎遁元訣”:“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之位順行流。戊癸之歲何方起,甲寅之上好推求。”
元代馬宗素、程德齋編纂的《傷寒鈐法》記錄了根據日干推算時干的“納甲歌(又稱五鼠遁元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居,戊癸生壬子,逢龍是化途。”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準確的出生年月日時,就可以通過傳統歷法外加這兩段口訣,補全月份和時辰的天干,湊出生辰八字。算命先生也是在此基礎上大做文章,“推算”這個人的流年時運。據說八字名學起于唐代,后來在宋代徐子平的手中發揚光大,成為正統。不過如前面所說,理論上,北宋之前就算有算命先生,也沒法像現在這樣給別人看生辰八字,因為北宋前年月日時干支不全。現在,各種推算八字的書籍多如牛毛,卻不給出某些口訣和理論的真正出處,抹煞歷史痕跡,便于糊弄世人。

生辰八字又可稱為四柱,其中年柱的轉換,大部分算命先生主張用立春作為分界點。
例如民國韋千里《千里命稿》:“如甲子年,自元旦至除夕,是否始終作甲子推算。答:未可固定。蓋推年以立春為標準,其區別有三也。…… (二) 在本年立春前生者,即以上一年之干支,排為年柱。”

也有一小部分主張用冬至作為分界點,亦有人附和。可見年柱的轉換并無非常嚴格的標準,解釋權掌握在算命先生的手中。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