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紫禁城,是如何做消防工作的?

    北京故宮全景

    從“鎮火符“到各種滅火器械,古時故宮中人們如何對抗“火神”?

    雷擊是火災最主要的起因

    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明永樂十四年)。那一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設計者是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初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傳說有房屋9999間半(1972年古建筑專家按照通行的“四柱一間”標準對故宮的房間進行了全面統計,其結果是有宮殿、樓堂980余座,房屋8707間)。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然而,次年即因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事實上,在各類火災中,雷擊引發者占了半數以上。時人稱其為“天火”。

    北京的雷電天氣,通常始于驚蟄,終于秋末。因此,雷擊火災多發在公歷六月至八月間。此間,雷電易擊中木質房屋而釀成大火。

    在現代社會,可以用避雷針防止雷擊,但數百年前的古人的房屋通常是沒有這種設備的,因此“天火”的屢屢發生幾乎無可避免,且常常一發而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其實早在近千年前就已發明了避雷針的雛形。湖南現存的宋代慈岳寺塔重建于公元1100年左右,自塔頂有6條鐵鏈沿6個角垂至地面上一定高度,用以防止雷擊損壞;有的古塔還將這些鐵鏈沉入水井,實現良好接地。

    此外,中國古代屋宇頂上的吻獸、龍嘴伸出的舌須,有的用鐵鏈或鐵絲通至地下,這些都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但在古代由于缺少更加科學的計算、分析,所以原始的避雷針并未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因而也并未被廣泛采用。

    在故宮,有記錄的雷擊引發的火災約有34起。最早有記載的,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八日的火災。故宮三大殿因遭雷擊引起火災,大火熊熊,一時“勢不可擋”。學府秘閣鄰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即今之太和殿)亦被殃及。

    其時,大學士楊榮率領300名勇士將御書、圖籍搶運至東華門外,幸未被毀。而明成祖朱棣卻十分惶恐,認為這場大火是老天對他的懲罰,失火當日就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

    但是上天和祖宗并未“護佑”朱棣的一片“忠心”,在這場大火之后的十幾年時間內,宮內幾乎年年失火,所以,故宮三大殿直到19年之后才重新修復。

    然而,這次修復之后才過了3年,也就是公元1443年農歷五月二十一日,奉天殿又一次遭雷擊起火。幸虧這次天降傾盆大雨,將大火澆滅。

    直至民國都沒有裝上的避雷針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雷擊火災,發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當晚,北京城雷雨大作,最為高大的奉天殿首先遭雷擊起火,火勢迅速蔓延至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連同前面的文樓、武樓、奉天門、午門及兩側廊廳、朝房俱被焚毀。

    當時,不僅宮殿、門樓的木結構梁柱皆被燒塌落架,連不少臺基、欄柱上的漢白玉構件都被烈火燒成了灰。由于,外朝的主要部分都被燒毀,皇帝只能在文華殿坐朝。

    這次雷擊引發的火災,損失之大歷史罕見,據文獻記載,僅打掃燒焦殘燼就動用了軍工3萬多人,每天是“寅入酉出”,此外還征用民間小車5000輛作為運載工具。

    直至民國年間,故宮仍然時常被雷擊引發起火。1938年8月9日2時許,雷電擊中景山萬春亭。據載:“萬春亭上層琉璃瓦頂殛(雷擊)碎,東北、東南、西北三處琉璃瓦脊殛落,下面四角明柱被殛破裂,東南角明柱下面鐵箍崩斷,前面殿門被煙熏黑……正殿周圍玻璃殛碎六塊,正殿周圍泥坯均有損壞,西面圍墻墻頭殛落一段……”

    雖然雷擊未造成萬春亭整體燒毀,但損失是顯而易見的。后來,故宮博物院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對其進行了修復,并檢討了火災原因,是因為當時條件所限,未能為故宮內的建筑安裝避雷針,又遭雷擊的后果。

    不過,即使裝了避雷針,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近年來仍然出現過雷擊故宮的記錄。1987年8月24日夜,故宮內景陽宮遭雷擊起火,故宮消防隊迅速出擊,一邊控制火勢,一邊搶運室內文物。大火撲滅后,除景陽宮屋頂被損外,室內文物均未遭損。

    用火之慎與不慎

    除了雷擊引火外,用火不慎也是故宮失火的重要起因。宮中用火最多的是冬季。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生爐子供暖,次年二月二日“龍抬頭”才撤火,四個月的生火供暖季,數百個火爐、火盒,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火災。

    乾清宮是失火次數最多的地方,由于它是寢宮,生活上用火較多,失慎的機會也就越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失火卻是可以避免的。

    據文獻記載,明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日到翌年的正月十五,宮中搭起許多牌樓,張燈結彩,火樹銀花。紫禁城內的建筑物都是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在木架結構中,玩弄明火,非常容易造成火災。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寧王宸濠給皇帝獻了一種奇巧的花燈,并派人到宮中懸掛,板墻上、木柱上,到處是燈,一時“走火”,把乾清宮、坤寧宮燒光。眼看宮中失火,火光沖天,武宗朱厚照卻高興地說:“好一棚大煙火!”

    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皇宮內又因太監燃放煙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災七八次。

    明清兩朝,按占據紫禁城的時間來算,明朝比清朝短些,但是火災的次數卻比清朝多得多,可見清朝的皇帝,在防火這一點上,已經吸取了明朝的教訓。

    康熙帝在位的時間最長(共61年),宮中失火的次數卻最少,就是因為他非常注意防火的緣故,他對宮中防火有嚴格的規定,并設有專職巡檢火燭的太監。對失職引起火災的人員,懲罰極為嚴厲。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失火,對應負失火責任的6個人,均以絞刑處死。這種嚴厲的刑罰,一直傳下去,以后的皇帝,都當作祖訓遵循。

    而雍正皇帝在其幼年時代就耳聞太和殿失火的慘狀,直到他20歲時才重新建起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故此,登基后雍正皇帝不論對宮中還是官衙、民間的防火都抓得很緊,尤其是紫禁城內,曾諭令“紫禁城內每年冬令禁飭火燭”,還增加房屋建筑的防火設施,建立和加強了宮內的防火組織。這些大概是清朝宮中失火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在紫禁城中有如此大的火災隱患,發生了這么多火災,那么有沒有驅除“火神”的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首先是象征性的。

    北京,故宮內的萬春亭中精美的藻井圖案。藻井有象征避火之意

    在大多數重要的宮、殿中均有藻井,所謂“藻井”即類似天井設于屋頂正中的一種裝置,最遲在漢代時已經被采用了,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小木作的典型代表,是一種精美的內裝修。

    因其名“藻”——有海藻之意,“井”——有水井之意,象征著水,即避火之意。實際上除了裝飾作用外,最大的作用為寓意防火,即“鎮符”。

    308口懸空的“門海”

    在紫禁城中,幾乎所有建筑旁都有大小不同的鐵缸、銅缸,其中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門前還有18口鎏金銅缸。整個紫禁城內共有缸308口,這些大大小小的缸稱為“門海”或“吉祥缸”,從取名中也可看到,宮中的人寄希望于此缸來防火、滅火。

    所謂“門海”,是希望宮殿門前就是大海,以水克火,磚木結構的故宮就不怕火災了。因此,這些大缸又被稱作吉祥缸。每尊大缸可貯水接近3000升,如同一座座小水庫。

    這些大缸,由十幾個太監專門負責管理,每天派雜役從井內取水,一擔一擔地把缸打滿,要保證水質干凈,沒有異味。

    故宮里的大缸,按質量可分為三類。銅鎏金吉祥缸、“燒古”青銅缸和鐵鑄大缸。第一類為銅鎏金吉祥缸,是比較貴重的,這種缸明代數量較少,到了清代多起來。

    在故宮內太和殿門前,就陳列著這種鎏金大銅缸,每尊高約1.2米,直徑1.63米,缸的上部表面均銘刻著“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款,大缸的兩側飾有獸面紋鋪首環耳。

    第二類為“燒古”青銅缸,全部為清代制造,其外表油黑锃亮,非常雅致,在景運門和隆宗門前各有一對這樣的大缸。第三類為明代制造的鐵鑄大缸,古樸素雅。

    每到小雪時令,例行設缸蓋,蓋中設鐵屜,放置木炭,以防止缸水冰凍。每個缸都不直接落地,而是用石基墊石,石基中向北的一塊可以挪開(因北京冬天多東北風),在隆冬時節,缸水封凍后,熟火處太監負責在缸底燒火融水。來年驚蟄時,再撤去缸蓋鐵屜。

    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三《安設》中記:“凡宮內等處所設銅缸、鐵缸每逢小雪節由首領太監等安設缸蓋、缸套,酌量天氣寒暄熏火化冰至開年驚蟄節。其大銅缸一口每日用黑炭四斤,小銅缸一口每日用黑炭三斤。俱自十一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二月初一日止。”

    “皇家消防隊”

    皇城內建筑多為木結構,且都十分高大,所以單靠這些大缸儲水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噴射水的裝置。在乾清門、東華門、西華門等處,有一種專門的工具,稱為“機桶”或“激桶”。從文獻記載來看,它大約是一種人工操縱的噴水滅火設備,靠人力將水壓射出去。

    明清兩代,紫禁城火災頻繁,對激桶的管理十分重視,放置的位置和數量,都有嚴格規定。例如在清代《欽定總督內務府現行則例》中就明確指出,“紫禁城整飭火燭,乾清宮等處激桶七十架,東華門內東北筒閑房內四架,西華門內筒子河朱旗房三間內四架。”

    大內設激桶處(西華門內附近),掌管激桶并司撲滅火災之職。這是最初設立的專職防火機構,康熙年間因太和殿失火,康熙帝頒旨,加強防火工作,設立了“火班”,又稱“激桶處”。

    據《李朝實錄》載,1723年即雍正年間,清朝曾向朝鮮贈送激桶,說明當時皇宮消防裝備是較充裕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北京設立巡警總廳,下設有消防處。此后紫禁城外圍的皇家消防隊便統一劃歸于警廳,但在皇宮內部仍保留了一支約百余人的消防隊。

    宣統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廷從日本東京唧筒機械制造所購進四輛蒸氣唧筒(即水泵)車。辛亥革命后,皇室還有數十名消防員,在1923年建福宮大火后,溥儀出資獎賞救火有功人員的記載中,有賞給京師警察廳保安隊、消防一、二隊(140人)27000元,賞給“公府消防隊”(50人)3000元。

    這里所說的“公府消防隊”,就是皇室的那支消防隊。1924年,馮玉祥將溥儀趕出宮,一直到解放后,消防裝備還是陳舊的激桶,有一輛1935年出產的進口泵浦消防車,輻條是木頭做的,十分笨重。

    隔火街與防火墻

    激桶和大缸,縱然能滅火,仍不能隔斷火勢的蔓延。明清兩代共發生20多次較大的火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火勢不是局限在乾清門以里,就是局限在乾清門以外,從沒有內、外廷一起失火的。

    這主要依靠乾清門前的橫街,這條橫街把內、外廷連接起來,寬30多米,一旦內廷發生火災,這30多米的空間能有效的阻擋火勢蔓延,反之亦然,外廷之火也不會燒進內廷。

    外廷失火,往往波及東西兩側,而內廷失火,則不會蔓延至東西兩廡。這就是古代宮殿的設計者們以巧妙的構思,實現的隔火之計。

    此外,在故宮的建筑群中,還有兩組設置得不著痕跡的防火墻。一組在后宮東西兩側,在乾清宮平行的位置上,一組在東西兩側,與坤寧宮平行的位置上。每組防火墻都是一左一右,均勻對稱,建筑布局極為和諧。

    在外形上,防火墻建造得和東西兩廡的房屋一模一樣,直觀看來,完全是一間房子,梁、柱、枋、斗拱及椽飛、望板等無不一樣,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梁、柱、枋、斗拱、椽飛和望板全是用石料雕刻成的,沒有一塊木材。

    房屋的里面也不是空的,而是填砌得嚴嚴實實的墻體。每座防火墻南北長16米,東西寬77米,位居要沖,既能隔斷南北向的火勢蔓延,又能把兩廡和后三宮隔離開來。從設置的位置到造型結構的處理,都可稱獨具匠心。

    催生了現代自來水工業

    直至清末,宮廷對付火災的方法仍然主要是利用激桶,從門海取水救火。

    在宮廷以外,消防工作則主要依靠民間的自愿團體“水會”來進行。“水會”并沒有太好的裝備,只能在發生火災時提取離事發地較近的井水或河湖水來滅火,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率極低。因此,如何開展迅捷有效的消防工作成為清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

    江蘇淮安,淮安府署景區西側的“水龍局”。圖為水龍局里的運水車和運水木桶

    這一階段,一些受維新思想和洋務運動影響的人士多次向清政府農工商部建議在京師興建自來水廠,以解決飲水問題,但并未受到重視。后來倒是由于火災迭起,無水撲救,才促成自來水工業的興建。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秋的一天,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召見不久前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調升進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尚書的袁世凱。

    袁世凱進殿不久,就有一小太監匆匆來報,說宮廷某處“走水”(失火),雖然已被激桶兵撲滅,但由于取水緩慢,造成了幾處宮殿毀損。

    連日來正為京城屢遭火災而煩惱的慈禧便問袁世凱:“防火有何良策?”袁世凱立即回答:“以自來水對。”

    天津早在1903年已有了自來水。袁世凱深知自來水的種種便利,因而胸有成竹。他向慈禧推薦周學熙入京籌辦此事。

    不久,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由農工商部三位大臣聯名上奏,說“京師自來水一事,于消防、衛生關系最重要。選經商民在臣部稟請承辦……”并奏請周學熙來京主持自來水事務。

    這一次不到十天,即獲得慈禧的批準。而周學熙所辦理的現代自來水工業,及其對于市民生活的切實改善,也成為清末民初有益的一項重大改良。

    (作者:林海)

    • 發表于 2017-01-13 00:00
    • 閱讀 ( 90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