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全脂科學家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所有人在出生時,都是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自此之后,我們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都需要有衣服相伴,特別是在公共場合。人類穿衣服的好處很多,比如在寒冷天氣中可以保暖,在炎熱天氣中可以遮陽。然而,在依靠狩獵和采集的古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赤身裸體的,這意味著衣服并非攸關生存的最重要東西。既然裸體是人類的本性,那么我們從何時開始癡迷衣服,原因又是為何?
衣服起源的各類假說
衣服已成為人類身份象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衣服的起源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普遍被接受的主要包括:實用主義學說(衣服可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災害、野獸、保暖)、羞恥學說(為避免裸體出現于人前的羞恥)、社群識別學說(凸顯身份、地位、力量等)、性吸引說(吸引異性關注)、社會地位說(代表階級符號)等等,或許這些因素兼而有之。本文將通過虱子的進化和對狩獵文明的分析,探究早期人類穿衣服的原因。閱讀本文大約需要10分鐘。
衣服或誕生于17萬年前

衣服無法成為化石,因此我們無法從早期人類身上獲得直接證據,以證明他們何時停止裸體,并開始利用動物皮毛遮蓋身體。為此,人類學家只能通過間接方式推算衣服的起源。2011年對虱子的研究顯示,衣服大約起源于17萬年前。當時,生活在我們頭上和衣服里的虱子開始分為兩個族群。這個發現表明,當我們開始穿衣服時,有些虱子就生活在衣服里,并進化成不同的物種。

當時的人類祖先已經開始在非洲地面上行走,他們不再有過多的體毛,盡管體毛有助于他們夜間保暖,并抵擋烈日照曬。有科學家推測,人類穿衣服可能是為了彌補失去的體毛。許多現在依然堅持狩獵-采集傳統的族群,比如南蘇丹的努埃爾部落,人們依然穿著盡可能少的衣服。這表明,開始穿衣服保護身體并非人類放棄裸體的唯一原因。擁有了認知能力的人類開始有“羞怯感”,想要掩蓋身體,但依然無法找到這方面的直接證據。
在歷史上某個時期,早期人類開始穿上衣服
其他歷史記錄顯示,其他狩獵-采集族群,比如南美的火地島人,他們也穿著簡單的衣服,有時候依然保持裸體。或許早期人類也是如此,只有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蓋住身體。在非洲之外,很容易看出衣服對抵御寒冷的重要性。生活在更冷地域的穴居人,肯定需要衣物御寒。在現代人到達歐洲前,穴居人就已經存在,我們都從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如果穴居人也穿衣服,衣服肯定不止一次被發明出來。
穴居人更耐寒,現代人穿衣更多
但現代人與穴居人似乎擁有不同的穿衣方式。冬季時,穴居人會用衣服將70%到80%的身體覆蓋住,這幫助他們在寒冷氣候中生存下來。而現代人全身90%都被衣服包裹起來。這意味著,穴居人不必制作能將身體全部覆蓋的緊身衣服,但我們對他們所穿衣服依然所知甚少。2016年發布的研究顯示,穴居人可能只披著動物毛皮斗篷,即將整張動物皮披在身上。與此同時,現代人則會制造更為復雜的衣服,包括將幾片毛皮縫合起來。
狼獾的皮毛很厚,被視為最好的御寒材料之一
這意味著,現代人傾向于狩獵那些能帶給他們更厚、更溫暖毛皮的動物,狼獾就是比較好的目標,只需在脖頸或袖口處稍作處理即可。即使今天,狼獾依然是因紐特人偏愛的狩獵目標,狼獾的毛皮可比軍用大衣更有效地抵御嚴寒。與此同時,這些發現也預示著,現代人的行為與穴居人不同。新的制衣技術給現代人提供更大幫助,讓他們可以更快進入新的聚居地。他們無需進化出相應的能力,只需要制作更好的衣服即可。盡管如此,擁有更矮更粗壯身體的穴居人,實際上比現代人可以更好地適應歐洲更寒冷的氣候。
穴居人也需要衣物御寒
穴居人在現代人很久之前就到達歐洲,而現代人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炎熱的非洲。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正因為穴居人能更好地適應寒冷,這可能也導致他們最終滅絕。現代人擁有更“精簡”的身體,這讓他們更容易感冒。為此,人類祖先被迫采用更多手段應對寒冷,比如發明更好的衣服,這促使我們大約在3萬年前來到極寒地區的邊緣。
與現代人相比,穴居人的衣服顯得質量稍差。
有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制作服裝的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已經發明出專門的切割工具,比如刀片和針等。這可以幫助我們切割動物毛皮,比如長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將它們縫合起來。與之相比,穴居人似乎只有簡單的刮削器具。這可能導致穴居人滅絕,因為在上個冰河時代最寒冷的時候,穴居人依然只能穿著簡陋的服裝,他們終因技術不足以支持生存而消失。
現代人做衣服工具源自穴居人?
事實上,在使用動物皮毛方面,現代人可能從穴居人身上學到很多。有研究發現,穴居人才是首先使用骨質工具的物種。這些骨質工具包括鹿的肋骨碎片,可幫助動物毛皮變得更柔軟,更適合制作衣服。當穴居人滅絕后,類似的骨質工具依然出現在現代人聚居地。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些骨質工具十分常見。這可能是穴居人對現代人提供幫助的第一個證據。從穴居人那里學習抵御寒冷的方法對現代人幫助極大,再將骨質工具與其他工具相結合,可以讓人類制造出更好的衣服。
早期現代人可能已經學會制作全套衣服,將身體完全包裹起來。
如果上述推論是真的,為何穴居人沒有向現代人學習更復雜的技術?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只是發現了穴居人的骨質工具,雙方實際上并未碰過面。在格魯吉亞的Dzudzuana洞穴,研究人員發現了彩色亞麻纖維,可被用來制作各種顏色亞麻衣服。這表示,衣服不僅僅被用于御寒,也開始充當裝飾。話句話說,衣服成了象征物品。
科學家們指出,早在衣服出現之前,人類就可能學會打扮自己。在狩獵采集時代,即使人類還未穿衣服,但他們喜歡用彩繪來裝飾身體,而這樣做無需衣服幫助。有證據顯示,穴居人也會使用紅色赭石顏料打扮自己,最古老的證據可追溯到20萬年前。當然,這些燃料可能也被用于揉皮子、宗教儀式或洞穴藝術等。當天氣太冷,無法展示彩繪身體時,早期人類被迫覆蓋身體,裝飾功能被轉移到衣服上。因此,除了御寒,人們也需要衣服承擔社交目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何衣服成了許多人身份的象征。與此相似,缺少衣服則成為識別狩獵采集部落或裸體者的重要特征。
人們可能利用衣服代替身體彩繪
事實上,有關衣服的出現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復雜。沒有衣服,我們可能無法生存下來。但是如今,我們穿衣服遠非為了保暖。它們正成為我們身份、文化以及社會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衣服可幫助我們區別于其他物種和大自然,此外還可以表明我們所屬的特定社會或政治團體,甚至幫助我們區別于其他人,衣服已經從工具屬性發展成具有文化和政治屬性的人類特有物品。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