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和春節一樣,它們都是中國人的發明

    春節,是源起于中國的風俗節日,一年一度的春節,寄托了中國人祈望平安、團圓的情感訴求。過春節,一頓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飯上又怎能少了餃子?貼春聯、放鞭炮、剪窗花、掛中國結、張燈結彩等等活動是春節必不可少的項目,而餃子、春聯、鞭炮、剪紙、中國結、燈籠等都是中國人發明的,它們已經成了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融化到了中國人的春節情感之中。

    這些物件出現的時間或早或晚,但都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我們不妨一起走進歷史深處,探尋一下它們的起源吧:

    餃子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它制作方法簡單,皮薄餡嫩,味道鮮美,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過年吃餃子也是我國很多地方的習俗。據說餃子是我國東漢末年的神醫張仲景發明的。當時災害不斷,又恰逢寒冬,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把草藥煮好,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煮熟后分給病人。他從冬至開始舍藥,一直延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為了慶祝新年,也為了慶祝耳朵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來紀念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日常常見的食品。(詳見故事頻道文章:餃子:最早是治病良藥)


    好吃不過餃子(網絡圖)

    春聯

    要說春聯,首先得說桃符,桃符出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為了驅鬼壓邪,期盼來年有好收成,那時每逢過年,人們都要在自家的大門上懸掛兩塊桃符。桃符是大小不等的木塊,用木質極硬也象征吉祥的桃木制成,制成后,工匠們再用工具在桃符上刻上“神荼”和“郁壘”兩位神仙的名字,據說他們都是專驅鬼魔的神仙。后來,桃符得到了發展,人們不再局限在桃符上刻這兩位神仙的名字,漸漸地開始把自己對來年的期望刻在桃符上,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后蜀皇帝孟昶見臣子們寫的桃符都是陳詞濫調,不太滿意,就親自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十個大字。由于當時已近除夕,沒有時間再刻到桃符上,孟昶開創性地讓人把紙貼在了宮門上,并賜名“春聯”。后來此舉推廣到民間,就有了我們現在的春聯。(詳見故事頻道文章:文藝皇帝御筆寫春聯,傳承千年)

    春聯福字貼起來(網絡圖)

    鞭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描繪過年時的場景,是我們現在發現的最早提到鞭炮的詩歌,同時還提到對聯。兩千多年前,當時的人們認為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于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借此驅趕年獸。由于是竹子爆裂發聲,因此叫“爆竹”。后來人們也借此寄托對來年的美好期望。唐初火藥發明以后,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

    放鞭炮是孩子過年樂趣的組成部分(資料圖)

    剪紙

    剪紙作為一種純裝飾用的藝術品,大概在西周就出現了,當然那時候剪紙用的材料不是紙,而是皮革、錦帛、金箔,甚至有樹葉。《史記》中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的故事。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文物里就有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等實物,都與剪紙同出一撤,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代紙的發明促成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宋代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增大,逐漸成為節日增添喜慶的一種裝飾品。

    精巧的猴年剪紙(網絡圖)

    中國結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中國結從首到尾由一根完整的絲線編制而成,意為連綿不絕,源遠流長,體現了先人的智慧和生命追求。

    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各種造型的中國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余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和玉石是經典搭配(網絡圖)

    燈籠

    燈籠的發明最早是為了滿足人們夜間出行照明的需要,史載自秦代就出現了燈籠,漢朝初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之后出現了紙燈籠。燈籠的出現,不僅保證了在有風情況下可以在室外張燈,也為燈外裝飾開辟了新的天地。在南朝梁武帝時,已能用紋飾華麗的錦加繪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制成幻妙、奇物的藕絲燈了。唐宋時期,隨著官定燈節假日制定,彩燈的制作進入盛世。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遠遠望去,萬家燈火,形成“月華連晝色,燈景雜星光”的瑰麗景色。南宋時,彩燈已從民間家庭自扎自玩的手工藝品變為了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并在杭州出現了專門的賣燈市場——燈市。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多種民間傳統工藝,后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功能拓展到喜慶的裝飾,同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燈籠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網絡圖)

    • 發表于 2017-01-23 00:00
    • 閱讀 ( 84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