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發了篇《太空旅客》的影評,有小伙伴在評論中建議我看看《降臨》這部片子,觀影過程中我有些燒腦糾結,不知所云,但縱觀全片不愧為2016年最好的科幻片。
《降臨》改編自美國當代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語言切入的科幻小說,曾在1998年榮獲星云獎。雖然本片在豆瓣上擁有同檔期的最高評分,但是與外媒的評價相比仍有差距,而觀眾評分卻更低,可能是由于不少觀眾跟我最初一樣,原本期待本片為有宏大場面的戰斗大片。而實際本片是以燒腦的非線性敘事手法,用大量語言學相關的理論,挑戰顛覆人類原有的思維模式。

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比較容易理解,基本還原了小說主線的內容。某一天,十二個巨大貝殼狀的飛碟降落到了地球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面對突如其來的外星文明,人類驚慌失措,由于飛碟沒有攻擊和離開的跡象,于是各國想要探究飛碟來的目的。這時,本片的男女主角,語言學家露易絲和物理學家伊恩登場,他們協助美國軍方與外星人接觸,弄清來意。而由于語言不通,而分辨字形比分辨音位容易,所以接下來整部片子都是男女主角通過文字書寫的方式探索外星語言,最終成功破解,并得到外星生物的幫助。
而本片最大的燒腦之處,在于外星語言的非線性。由于語言形態制約著思維的形式,而我們的語言是線性的,也就是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思維上也遵循著“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邏輯。可是一旦語言為非線性,一切同時出現時,那么事件的出現也成為非線性,“過去”、“現在”、“未來”將同時發生。而本片分輔線正是,女主在破譯感受外星語言的過程中,可以在瞬間感知到未來發生的事。正是這個點的存在,本片才被稱為高級科幻片,當人的思維可以超越當下,感受未來發生之事,那么這時你是選擇改變還是仍按照原路線去走?女主選擇了后者。
另外由于小說作者為華裔作家,所以影片中還是有不少中國元素,尤其是外星文字,像極了我國的水墨畫。另外電影有一個較大區別與小說的插曲,那就是再次把中國想象成世界和平的破壞者,當美國全力與外星人溝通時,中國已帶著俄羅斯和蘇丹準備與外星人開戰了。而影片中憑一己之力做出戰爭決策的中國將軍,則是直接影射“獨裁”的傾向。
而在小說中,有著這樣一句話,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結局,我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來的必經之路。我循路而前,滿懷喜悅,也許是痛苦滿懷。”
我們都能理解反抗命運是一種勇敢,但是坦然面對一切,又何嘗不是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