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發函件要求,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也證實,已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

那么“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究竟是怎么回事?教育部為何要改教科書為“十四年抗戰”?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截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后共歷時八年。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開槍射擊,炮轟宛平城,第29軍浴血奮戰,雙方均傷亡慘重。
七七事變之后,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當即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共同抗戰!蔣介石也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
七七事變作為中國抗戰的開始,自然是符合客觀歷史的,那么“十四年抗戰”又是何解呢?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日本當時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故意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并栽贓嫁禍給中國軍隊,并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的內容,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如此看來,九一八事變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開端,也毋庸置疑,這樣算下來前后歷時14年。
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主要針對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爭議較大。
八年和十四年雖然只是一個數字之差,但實際上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卻有本質的不同,包括歷史對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以及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正是基于此,教育部才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和全國性抗戰的不同,八年抗戰是全國性抗戰,而十四年抗戰則包含1931年之后,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從客觀歷史角度,我們不能否定中國在七七事變之前為抗戰所做出的努力!

確定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戰開始,符合國際認知,而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每年9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新華社也曾發文,強調了抗戰時間是14年。
如果說中國抗戰是十四年,那么日本侵略中國的時間竟然長達51年!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軍就已經盤踞在中國東北,究竟真相如何?這事還要從中日甲午戰爭說起!
1894年,日本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1895年4月,日本脅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中國當時的屬國——朝鮮也被日本控制,割讓遼東半島損害了俄國的既得利益,于是上演了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俄國以戰敗告終,日本于是長期駐扎在我國東北地區。
如此算來,日本侵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51年,從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開始,日本便像毒蛇一般盤踞在中國的地圖版塊上,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才徹底從中國撤退。
中國東北、朝鮮半島、臺灣、澎湖列島,每一個被侵略的地方,都留下了日本侵略和屠戮的陰影。有人說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建造了城市和交通管道,可誰又知道,他們背后大肆砍伐中國的林木,揮霍中國的資源,而且把地下管道的污水排放到貧民窟去,他們便利的只是自己,有哪個帝國主義真心實意地為普通百姓謀福利?究竟是什么蒙蔽了崇洋媚外者的雙眼,竟然有人認為帝國主義占領中國,是為了建設中國、發展中國,簡直可笑之極!
勿忘國恥、正視歷史,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罪孽,是永遠也無法抹除的,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沉痛的歷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