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其日益多元的員工的需求,澳大利亞稅務局在樓內安裝了蹲式廁所,Pauline Hanson對此事的關心引起了大家對上廁所的最佳方法的爭論:坐著好還是蹲著好。
盡管沒有人要求你爬上一個常規馬桶座圈并用腳站在上面,但是確實有一些證據表明蹲著上廁所更有助于你清空腸道。
John Harington爵士在16世紀晚期首次發明了抽水馬桶,但是直到19世紀,坐式馬桶才為大眾所使用。大多數西方國家的人還是選擇坐著排便,而蹲姿則在發展中國家更受歡迎。
腸道運動或者說排便的過程比你想象中的要復雜得多。首先,直腸充滿了糞便時開始收縮。這使得肛管的平滑肌得以放松。

圖片來源:CC BY-ND
像吊繩一樣環繞在直腸周圍的恥骨直腸肌通常將直腸向前拉伸形成一個直角(稱為肛門直腸角)。在排便的過程中,恥骨直腸肌會放松,而肛門直腸角會變寬。
蹲姿使肛門直腸角變得更寬,為糞便通過肛管提供了一個更暢通無阻更筆直的通道。
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一些實驗來探究蹲著和坐著上廁所的區別。以色列研究人員Dov Sikirov對28名健康的志愿者進行了研究,這些志愿者被要求記錄下他們腸道運動的時長以及他們排便的難易程度。
志愿者會坐在不同高度(42厘米和32厘米高)的坐便器上,也會蹲在一個塑料容器上。他們記錄了在每種姿勢下的六次連續的腸道運動的數據。
蹲著排便時,一次腸道運動的平均時長是51秒;而在較低和較高的坐便器上排便時,一次腸道運動的平均時長分別是114秒和130秒。參與者發現蹲著排便比坐著更容易。
在日本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觀察了六名在直腸中注滿造影液的志愿者,他們被要求分別用坐姿和蹲姿排出這些液體。這個過程由屏幕后面的實時放射顯影拍攝下來。
研究人員發現肛門直腸角在蹲姿下有更大的擴張。參與者在蹲姿下腹部也更為放松。
排便時過度用力的人更容易產生肛門內壁的撕裂,這被稱為肛門裂隙。在巴基斯坦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觀察了患有慢性肛門裂隙的參與者,他們的癥狀包括排便疼痛、直腸便血和就坐困難。
參與者坐在一個為了模擬蹲姿而改良了的坐便器(他們的臀部彎曲、腳擱在一個較高的擱腳凳上)上,采取蹲著的姿勢。研究人員發現與坐姿相比,蹲姿顯著地減緩了他們的癥狀。
盡管蹲姿也許對患有慢性便秘的人有所幫助,但是它并不是萬能藥。其他因素,如飲食、運動、藥物和液體攝入,也會影響腸道運動的頻率和穩定性。
一些人天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排便,因為他們患有一種稱為“慢傳輸性便秘”的疾病,而這是蹲姿不可能緩解的。
蹲姿的好處(坐姿的危害)有時被夸大了。比如,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蹲姿能預防或治療痔瘡。
而且盡管這一觀點容易讓人誤信,但是并沒有確鑿的數據證明坐姿會導致結腸憩室病(結腸壁凹陷)。
也沒有證據表明坐姿會提高患結腸癌的風險。
蹲著上廁所也不是沒有危害。研究表明,蹲姿會引起健康人和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略微上升。
研究者發現一些人在蹲著和排便時會發生中風。但是是否是排便過程中的蹲姿使病人的心臟病或者中風發作的風險大大提高仍然在爭議中。
盡管由于缺乏長期的研究,我們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但是蹲姿有著明顯的好處。如果你有一個常規的馬桶,而你想從蹲姿中受益,那么你可以用一個改良馬桶座圈和踏腳凳,這樣你就能彎曲臀部、抬高雙腳。
原文來自 科學美國人
翻譯:郭曉 審校:海帶絲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