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拒絕野蠻生長,消費金融下半場已來

    中央一號文件刪除了“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句子,盡管是針對三農的文件,卻也折射出國家對發展互聯網金融由熱捧到降溫的態度。

    2016年可以說是P2P發展的轉折點,“融資”、“牌照”、“跑路”等關鍵詞已經成為了這一年熱詞,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史上最嚴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迫使大部分P2P機構宣布轉型做消費金融業務,而消費金融真的是最后一個金礦嗎?各細分領域的消費金融真的那么美嗎?

    消費金融從2016年進入了野蠻生長期,分期貸款業務已滲透到各個細分領域,包括教育、醫美、校園、裝修、醫療、旅游、租房等。 截止目前,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壯大至21家,獲得牌照,意味著可以從銀行同業拆借資金,資金成本將大幅度降低,且可以設立資金池,發展將極大加速。

    結合每個行業的特定場景,線下渠道成為消費金融機構競爭的主要壁壘。線下渠道主要是商家和消費金融公司簽訂協議,當消費者在商家購買商品或服務時,與消費金融公司簽訂分期協議,然后由消費金融公司向商家墊付商品或服務的全價,并支付商家返點。而消費者往往只能被動選擇商家所推薦的消費金融品牌,造成了各消費金融平臺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和較大的商家搞好關系,以此來獲取市場份額。

    無獨有偶,日前在教育消費金融領域做的不錯的兩家:宜信停掉了教育消費金融業務;專做學貸的貸貸熊的學貸業務也停掉了。這背后說明了什么?。作為行業標桿性的企業做出這種舉動很有可能表明將來行業發展艱難,涉及消費金融業務的公司首先考慮的一定是資金成本和風控成本。盡管做普惠金融的體量更大,但放到一個具體的細分領域,投入產出比則是衡量的硬性標準。例如在教育消費金融領域,目前還是屬于苦差事,賺不了很多的錢甚至會賠錢,這或許也是宜信和貸貸熊停掉業務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體量夠大,且風控可以做到萬三以下(壞賬率做到萬分之三以下),規模大、壞賬少、資金便宜自然賺的多,但令人擔憂的是多消費金融公司的壞賬率已高達20%以上。還有一個局限性,這是它的客單價決定的。如果貸款低于一萬元的話,你會發現消費金融的切入點其實就蠻難的。

    用戶規模快速擴張,風控的不嚴格,導致所服務的客群變得魚龍混雜。消費金融原本設想的最為理想用戶,應該是80、90后,那些具有成長空間,只是提前消費的年輕客群。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很多“高危”人群進入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視野,部分用戶根本不具備還款能力,更有甚者都沒有還款的意愿。很多機構急功近利也是導致壞賬的原因之一,為了完成業績采取“欺騙”、“過度承諾”,引發糾紛和機構跑路。

    消費金融的用戶,多是沒有央行征信數據的用戶。僅僅依靠一些黑名單以及一些共享的數據庫很難對用戶進行一個有效甄別,風控模型的建立到成熟還需要走完一個1到2年的還貸周期,因此風控的不嚴謹導致行業壞賬率居高不下。很行業覆蓋壞賬率的方式有如下幾種:1.提高利率,直接從未成為壞賬的用戶身上攫取利潤,膽子大的公司的年會利率會遠高于國家對高利貸的規定標準。2.拉新用戶,用戶基數增加了,壞賬人數固定,因此壞賬率下降。3.通過融資來覆蓋壞賬造成的損失。


    2017年,毫無疑問,不注重風控一味索取流量的消費金融平臺,將會面臨極大的風險。隨著用戶規模的趨于穩定,估值已經很高的公司,在2017年里需要證明它的盈利能力,否則融資將會更加困難。因此,壞賬率難以被沖抵覆蓋,盈利又極為困難,容易陷入到一個死循環。

    即使目前尚未有機構全方位統計消費金融人群的數量及貸款需求的規模,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小微借貸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2016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消費信貸的用戶以30歲以下的中低收入群體為主,大部分為男性,61.41%的客戶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超過一半的客戶信用卡額度為0。沒有信用卡,卻面臨著與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經濟壓力或消費欲望,常常需要借錢來度過余額不足的窘境,這樣一批消費群體,我們稱之為“常貸客”。

    常貸客,顧名思義就是總缺錢,沒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額度低,轉而成為各家小貸公司的常客。他們未被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所覆蓋,但在中國卻有著龐大的人群基數。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不高又不愿跟家里要錢,但一次性交完三個月的房租,接下去一段時間的生活費便捉襟見肘,這時提供小額現金貸款的平臺就能幫助他解決燃眉之急。事實上,常貸客就是現金貸人群,他們的產生是由于長期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得不到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而隨著信貸政策放寬以及人群消費意識的覺醒,眾多小貸公司、網貸平臺等應運而生,為這部分人群提供現金貸產品。據粗略估計,小額現金貸人群中,有多頭借貸行為的用戶占比超過50%。并且,由于網貸信息不記入央行的征信系統,網貸平臺之間信息共享程度較低,多頭借貸現象,違約的概率就上升20%以上,網貸平臺面臨的無論是信用風險還是欺詐風險,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

    消費金融的底層是大數據,隨著網貸機構間在貸款人征信數據方面的共享,在用戶申請貸款之前和申請之后,已經存在相應的技術去識別該用戶是否有逾期或者多頭借貸的嫌疑。對于多次借貸逾期,或頻繁靠拆東墻補西墻的客戶,機構通過信息篩查,決定是否放款。網貸機構其實在設定借款利率的時候就已經將各類風險計算在內,最終逾期和多頭借貸等風險大部分都會分散到借款人頭上。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消費金融是典型的高門檻行業。監管門檻高,干啥都得先拿牌照;資金門檻高,仨瓜倆棗的閑散資金恕不伺候;專業門檻高,檻外人聽不懂門內人的話。所以當Fintech打出小額快速低門檻的親民牌,大水就沖進來了。 其實不管手里拿著的是算盤,還是鍵盤,盯著的是賬本還是觸屏,金融本質還是資本跨時間空間配置,市場最核心的功能還是風險定價,機構最重要的工作還是風險控制。技術、算法、模型是中性的,Fintech也確實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互聯網消費金融走穩重才是王道。

    對消費金融行業而言,有人主張實行“母愛式”弱監管,為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留有余地和空間;有人則認為應采取“父愛式”強監管,對違法違規的平臺予以嚴懲,防止突發性的金融風險。簡單的評判強監管與弱監管孰優孰劣無異于刻舟求劍,沒有任何意義,但就金融行業的本質和歷次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嚴重失調,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重大變革劉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但這一切基本都是事后評價,在事中尤其是當機如何把握監管的“度”給監管部門帶來了諸多挑戰。建議相關監管部門采取比較硬的“軟”手段,即通過設置層層措施,如金融備案、電信運營備案及資金存管等等,使不同類型的平臺接受種種“考驗”,“存活”下來的平臺的則將具備更高的風控能力。


    作者:尉遲道坤,百度問咖認證大咖,資深投資人,多家上市公司顧問,知名教育集團合伙人

    • 發表于 2017-02-09 00:00
    • 閱讀 ( 80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