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太空旅客》里的男女主角為啥要在飛船里種樹?

    截止1月19日,愛情科幻電影《太空旅客》在國內的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全球票房也在65個國家折冠,佳績頻頻。

    有人說《太空旅客》在宇宙深空中著筆人類最為細膩復雜的愛情開啟了同類影片的先河,也有人認為影片對于人類遷徙、人性本質等話題的哲學探討也算得上有些里程碑的意味。

    不過,今天我們要來聊聊的是《太空旅客》里的那棵種在飛船甲板上的樹。在影片中,這棵樹承載的是愛與希望,在冰冷的太空和滿目金屬機械的宇宙飛船里,顯得格外有光芒。

    在現實世界里,宇宙中種樹可不像科幻電影里那么簡單,然而探索太空農業的腳步卻也比我們想象中更快。太空農業,與我們的距離看似遙遠,但在這個不斷加速前進的世界里,彈指一揮間的改變就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人類要遠行,還得靠農業


    在《太空旅客》的背景設定里,外太空殖民產業是當時最熱門的行業,大型公司設計出巨型的自帶重力系統的飛船,將一批批休眠的乘客移民到經過改造的“新家園”。

    男主角吉姆和女主角奧羅拉,一個是工薪階層,像《泰坦尼克號》里的杰克一樣買的是最低等級的“船票”,并且是有去無回的單程票,只為改變人生;一個則是知名作家,買的是可以享受最高級別待遇的“頭等座”,夢想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遠洋外星球并且返航的人,寫出獨家的感人故事。

    如果要在現實當中找一家同樣致力于外太空移民的公司,顯然非SpaceX莫屬了,其CEO埃隆·馬斯克屢屢通過媒體向大眾強調人類發展多星球文明的重要性。

    馬斯克認為,地球人口不斷擴張和資源不斷消耗的問題,最終只能通過外太空移民來解決,人類文明也只有通過傳遞到地球之外的星球才能長久延續。他的第一步計劃是研究可回收的火箭,為大幅度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打下基礎,而長遠來說,太空移民還需要擁有在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以及對陌生星球環境改造的技術。

    可以想象,一旦人類真的走到那一步,沒有太空農業的支撐,這一切都將是空談。人們不可能永遠從地球上往太空里帶食物,只有掌握在外太空環境里種植作物的技術,才能解決遠距離太空旅行過程中基本的生存問題。

    如今大多數人總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工業、服務業,還有新興的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但眼光更長遠的人會明白,當有限的地球資源總有一天玩不轉工業和智能科技的時候,只有農業才能救命。

    難以逾越的農業技術鴻溝?


    除了SpaceX專注于長遠角度的航天技術開發之外,還有一些人將移民的目標放在了相對更容易到達的火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火星移民項目是荷蘭一家私人公司于2012年發起的“火星一號”(Mars One)計劃,他們在全球招募愿意去火星建設棲息地的志愿者。與《太空旅客》里有“往返票”不同的是,這項計劃一開始就告知報名者這次旅行有去無回,但在全球仍有20萬人踴躍報名(亦有媒體披露申請者只有2700人,20萬人系該公司的夸大宣傳)。

    (圖片引自Mars One官方:瑪吉-利爾是一位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志愿者,她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第一位在火星上生孩子的人。)

    2015年時,“火星一號”計劃就確定了一份初選名單,來自世界各大洲,分別為美洲39人、歐洲31人、亞洲16人、非洲大洋洲各7人。其中有4位華人入選,包括兩位中國人和兩位外籍華人,由此也引起央視的關注報道。

    盡管“火星一號”計劃對媒體稱將從2024年開始,陸續將最終選拔出來的24人送往火星,但對該項計劃可行性的質疑聲一直沒有消散,其中最大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誰來承擔這項計劃將要花費的巨額費用;二是“又去無回”觸及的倫理問題;第三點則是登陸火星的24人究竟怎么生存下來。

    關于第三點,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曾專門針對“火星一號”計劃公布的數據進行過分析,并寫成一份35頁的報告,對移民火星所需的氧氣、食物、工程技術等各方面做了詳盡解讀。

    (Mars One官方的火星棲息地預想圖,有人認為由于可行性太小,這個項目更像是一場商業騙局)

    該研究小組認為,“火星一號”僅僅靠從地球上帶去的植物進行氧氣生產,完全不能滿足移民所需的生存條件,預計68天之內就會出現第一例志愿者死亡。他們還在報告中提出,想要長期定居火星,人類還需要擁有一種目前還尚未研發的生命維持系統。

    在《太空旅客》結尾處,吉姆和奧羅拉在飛船的大廳里種滿了各種植物,讓89年之后從休眠當中醒來的太空旅行者們眼前一亮,單這顯然不是光靠從地球上移植就能做到的,正如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小組所說,需要一套成熟的“生命維持系統”。這樣的技術,目前人類的農業技術水平恐怕還很難做到。

    絕不能放棄的那抹綠色


    很多人都被《機器人總動員》當中的瓦力和伊娃感動過。在這部電影里,地球由于遭到嚴重的生態破壞,人類已經全部遷徙到外太空。不過他們并沒有在某個星球上定居下來,而是一直生活在一艘巨型飛船上,導致骨骼嚴重退化,人人都成了畸形的胖圓球。

    (瓦力將綠色植物保存在自己體內)

    為了讓人類重返并且重塑以前的家園,伊娃帶著尋找綠色植物的使命來到已經被垃圾包圍的地球,遇到專為垃圾清理而設計的小機器人瓦力。最終他們合力找到了一株僅存的小樹苗,幫助人類重新看到改造地球環境的希望。

    《太空旅客》里吉姆在飛船大廳甲板上種下的那顆大樹,也寄托著他心里的一種希望,希望得到奧羅拉的原諒,也希望未來不是簡單機械地為了生存而活,而是因為生命的美好而活。

    人類歷史已經走過了很多的風風雨雨,從最初的刀耕火種,到如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我們早已經走過了農耕文明,甚至已經跨過了工業文明,現在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農業這樣落后的東西,未來只需要少數人去打理,甚至交給人工智能就夠了。

    沒錯,我們是告別了農“耕”文明,甚至在未來,我們還可能告別地球上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但我們卻永遠離不開農業,因為只要有維持生態系統的需求,有食用純天然食物的需求,就不能沒有農業。而如果把地球看做人類文明的起點,我們的農業還非常稚嫩。

    在太空中種菜有多難?由美國航天局(NASA)主導的專門為研究太空蔬菜種植而開展的拉達驗證蔬菜生產單位實驗(Lada Validating Vegetable Production Unit)已經進行了長達幾十年,這些實驗項目均在空間站里完成。由于太空環境中光照、重力以及太空污染等因素均和地面完全不同,幾乎所有地面上的農業技術在太空農業領域都不適用。

    除了要克服失重,制造人照光源以及防范太空污染之外,太空農業的難點還包括怎么把機器人技術融合到農業技術中,以代替人工種植,還有怎么在太空環境中保證可持續化的農業生產。

    當然,除了為未來太空大遷徙做準備的長遠意義之外,太空農業培育的蔬菜對于當前地球上的居民也有一些現實意義。因為很多品種的蔬菜經過太空育種之后,營養價值會比地球上種植的蔬菜翻倍,因此太空蔬菜的大眾消費也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

    最后,或許還有個疑問,為什么在飛船上食物充裕,娛樂設施也齊全的情況下,吉姆和奧羅拉還要在飛船的大廳里種滿各種植物,僅僅是因為他們無聊嗎?NASA在介紹太空農業意義時的一句話可以做一個完美的解答:有生命的植物不僅是給在孤寂太空中人帶來新鮮空氣和營養,更是一種心理安慰,因為人類總是有思鄉之情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農事驛站》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發表于 2017-01-22 00:00
    • 閱讀 ( 165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