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什么糖可以多吃點?

    某日我做了一份無糖木瓜奶昔給學生們,他們嘗了嘗說:有點苦。我再放了一勺蜂蜜,他們改口說:味道挺不錯。還有一日,我做了一盒自制酸奶,朋友說,酸得實在沒法下口。然后,我加了一大勺白糖,她再嘗嘗,說味道好多了,喝一杯沒問題。

    其實,差別就在這一勺糖或蜂蜜上。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甜食和甜飲料,因為甜味是人與生俱來的第一味覺,代表著安全無毒,代表著提供能量。不過,除了蜂蜜這種珍貴的天然甜味來源之外,其他用來增甜的產品,其實出現的歷史并沒有那么悠久。相比于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歷史來說,它們還挺新鮮。

    糖的演變歷史

    據古書的記載,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飴”這個字,意思就是麥芽糖。飴糖的原料是糧食和麥芽。糧食中含有大量淀粉,發芽的大麥中有很能干的“麥芽糖酶”,這種酶能把淀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每一小段都是兩個葡萄糖分子手拉手的狀態,它的化學結構就是麥芽糖。糧食經過麥芽處理之后,再經過熬煮,成為一種粘稠的狀態,味道甜而柔和,俗稱為飴糖。北方人過年吃的糖瓜、糖棒,就是用麥芽糖做的。

    那么,南方人用什么作為甜味來源呢?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榨甘蔗汁了。在《楚辭》里面就提到了“柘漿”,據說這就是甘蔗汁。不過那時候還不知道該怎么把它變成糖,人們只是把它熬成濃漿用來增甜。到了唐代,中國和印度都學會了制糖技術,從此有了白糖。所以,在描述宋代生活的《水滸》當中,就能看到對加糖甜點心的種種描述。

    白糖的化學名稱叫做蔗糖,它和麥芽糖一樣,都是兩個糖基組成的,只不過麥芽糖是葡萄糖+葡萄糖的組合,而蔗糖是葡萄糖+果糖的組合。從甜度來說,麥芽糖只相當于蔗糖甜度的70-80%的樣子。從使用方便性來說,白糖也要比黏糊糊的麥芽糖方便許多。

    白糖的制取方法從中國和印度逐漸擴展到很多國家。可是,直到18世紀,歐洲人都吃不到很多蔗糖,因為甘蔗只能在熱帶地區生長。西方人主要仍然靠蜂蜜來提供甜味,所以在英語中,honey這個字只用來稱呼最深愛的人。18世紀時,西方人發現甜菜根也能用來制糖。從此歐洲大量種植甜菜,并很快掌握并完善了機械化的制糖方法。

    這些方法的核心工作就是四件事情:1 讓原料中的蔗糖快快地從原料中出來,跑到水里邊;2 把水里面溶解的蔗糖和大量雜質分開,得到比較澄清的蔗糖溶液;3 把這個濃濃的蔗糖溶液脫去發黑的顏色,讓它變白;4 加熱濃縮,然后讓它結晶成為白砂糖或者冰糖等更純凈的產品,稱為“精制糖”。

    大量的原料,成熟的工藝,讓白糖的成本一再下降,產量大大提升。這樣,就有更多的人能吃得起加糖的甜食啦。

    不過,“精制”這個詞匯在其他時候意思都很好,只有在用于食品的時候意思不好。

    紅糖和白糖

    甘蔗汁榨取之后,其中含有甘蔗中的絕大部分營養成分。在熬制成糖漿的時候,雖然維生素C損失了,但其中豐富的鉀、鈣、鎂、鐵等礦物質還存在,還有糖蜜和煮制中因美拉德反應產生的褐色物質。把它濃縮干燥之后,就是紅糖了,其中含糖量在88-96%之間。這時候,人們在得到甜味的同時,還能得到一些有益的成分。等到精制成白糖,和冰糖的程度,含糖量高達99.5%以上,其中的營養成分已經幾乎全部除去了。

    所以說,雖然紅糖的攝取量不能太多,多吃也會長胖,但既然非要放糖不可,加紅糖總比加白糖在營養方面合算一點。

    大量糖是怎樣吃進去的

    但是,我們生活中多數增甜的食品,都是添加白糖的。白糖隱形在飲料、糖果、面包、點心、餅干、能量棒、果醬、果凍、蜜餞、雪糕、冰淇淋、速沖糊粉等無數產品當中。加了白糖之后,食物的體積一點都不會增加,味道還更好了,人們不僅不會因為增加了糖的能量而少吃,反而會想多吃點。比如一個100克面粉做的饅頭,什么都不加白嘴吃有點吃不下去,只要饅頭里加8%的白糖,就會覺得挺好吃,什么都不用配就輕松吃掉。吃甜饅頭得到的能量比白饅頭大致增加了10%,飽感上卻一點都沒有增加。

    一份早餐,里面有60克微甜的兩片面包(含糖5%),1勺25克果醬(含糖60%),1小杯加了10克糖的咖啡,一共含有糖28克。

    上午喝一瓶500毫升的清涼甜飲料(8%的糖),又得到糖40克。

    下午4片曲奇餅干約30克(含糖20%),又得到6克糖。

    晚上喝了一小碗淡甜的銀耳羹160克(5%糖),8克糖。

    午晚餐食譜中有魚香肉絲、宮保肉丁、番茄炒蛋等菜肴,還有一塊玉米餅,調味放糖共8克。

    如此,一日當中總共攝入糖高達90克!按所含能量來算快相當于一碗米飯了,可是人們完全沒有多吃東西的感覺啊!這種生活算是嗜甜么?沒吃蛋糕甜點糖果吧?很正常吧?

    所以,食物中加白糖是一件讓人糾結的事情。吃了它如果不減少其他食物,就必然發胖。吃了它如果減少了其他食物,發胖是不會了,但卻會發生營養不良。因為其他食物能供應多種營養素,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沒有;想要代謝分解掉這點糖,還需要很多維生素幫忙,糖多了必然會造成營養素供需的矛盾。

    遺憾的是,這就是現代人飲食的現實。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每天居然從膳食當中吃到17勺糖!孩子們的健康和體質因為這些糖而受到損害,因為孩子一旦把胃口給了糖,他們就無法吃足夠多的其他天然食物,而這些天然食物才是保證他們營養和健康的關鍵所在。中國的調查也表明,收入增加并未帶來營養的改善。隨著食物的豐富,膳食中維生素B1的供應反而大大減少了。這類問題出現,除了精白主食的普及,和食物中無處不在的糖也不無關系。

    果葡糖漿是怎么來的

    除了白糖之外,甜飲料里最喜歡加的甜味來源是果葡糖漿。它通常是用糧食淀粉來制作的。先把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用葡萄糖果糖異構酶轉變成果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糖漿。葡萄糖甜味清涼,但甜度只有白糖的60-70%;果糖低溫變甜,而且甜度是白糖的1.6倍。這兩者混合起來,對于生產清涼飲料和冷飲來說,那真是增甜絕配了——低溫下有清涼爽口的純正甜味,同時甜度也非常令人滿意。但是很遺憾,這個產品營養價值也非常低,和白糖有的一拼。就目前研究證據看,果葡糖漿從健康角度來說比白糖沒有任何優勢。

    葡萄糖

    老百姓通常認為,葡萄糖是個好東西,因為病人在無法進食時都要靜脈輸入葡萄糖,就以為它是營養品,買給小孩子和身體虛弱者吃。其實對于可以正常消化吸收的人來說,吃葡萄糖還不如直接吃各種淀粉類主食,因為淀粉就是大量葡萄糖連接而成的大分子,人體又非常善于拆解這個分子,把它變成單個的葡萄糖。葡萄糖粉也非常純,其中不含有其他的營養物質,所以買葡萄糖吃實在是沒什么“滋補”好處,喝濃了還會因為滲透壓過高而引起胃腸不適。

    葡萄糖的甜度低于白糖,增甜效率低,防腐性也差,所以商家很少用它來做普通甜飲料或果脯蜜餞什么的,即便做,也要加其他甜味劑來增甜。但是它也有優點:它相對不容易吸潮,放在面食里烤制還會促進上色褐變,所以做餅干的時候常常喜歡加一點葡萄糖漿。

    葡萄糖無需消化就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所以它是一種極高血糖反應的糖,血糖指數高于白糖。喝了葡萄糖水,在快速升高血糖,并造成一個巨大血糖峰之后,血糖水平又會迅速掉頭下行。對于很多人(不是糖尿病人也不是低血糖患者的正常人)來說,血糖會跌破正常下限,帶來一定程度的低血糖反應。所以,喝了葡萄糖之后,再覺得饑餓的時候,會餓得特別難受。平日血糖控制能力差的人還會發生心慌、急躁、手抖、腿軟、虛汗、思維能力下降、甚至眼前發黑等明顯的低血糖反應。所以,無論低血糖癥患者還是糖尿病人,最好都不要用葡萄糖。

    適合用葡萄糖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比如發生嚴重腹瀉,無法進食,用葡萄糖和電解質配成滲透壓適當的液體,可以用來補充身體的能量損耗和糾正電解質失調。這時也不能太濃,否則更會刺激胃腸道。另外,運動員和健身者為了消除疲勞并迅速恢復身體的糖原儲備,也可以用葡萄糖,和電解質、維生素、氨基酸或蛋白質等成分配合,在訓練后飲用。

    果糖  

    果糖是個化合物,和“水果里的糖”概念不一樣。水果里通常有果糖、葡萄糖、蔗糖三種類型的糖,只是不同水果中三者的比例略有不同。比如說,在葡萄當中,通常果糖和葡萄糖各占將近一半,只有不到10%是蔗糖;在草莓當中,也有一半是果糖,其余80%是葡萄糖,20%是蔗糖;在西瓜當中,超過一半是果糖,而葡萄糖和蔗糖各占一半;而桃子當中,蔗糖占了一多半,其余果糖和葡萄糖數量相當,還有微量的麥芽糖(美國農業部食物成分數據庫)。

    果糖和葡萄糖的性質有所不同。它不僅更甜,而且極端易溶于水,還喜歡吸潮。所以它適合做飲料,或者加入到那些希望保持柔軟的甜食當中。果糖的特點是血糖上升慢,不需要胰島素來調節。所以銷售果糖的產品通常會以此大做文章,讓人們誤以為它適合糖尿病人食用。但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現有研究已經證實富含果糖的飲料對預防糖尿病有害無益,而且促進肥胖和痛風。

    有研究認為,與葡萄糖相比,果糖因為不能及時升高血糖,所以繞開了部分食欲控制機制,攝入后不能帶來足夠的飽感,高果糖食品很容易攝入過量。而過多的果糖會在肝臟中合成脂肪,并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有研究發現果糖會妨礙人體對鉻元素的利用,這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同時,果糖還有一些麻煩。那就是部分消化能力較弱的人對它有不耐受反應,他們不能很好地吸收果糖。不吸收的果糖會因其高滲透壓對小腸產生刺激,還會促進小腸中細菌的增殖,從而帶來腹瀉之類的不適癥狀。

    蜂蜜  

    除此之外,還有最古老的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其比例因品種而異。一般來說,冬天不容易結晶的天然蜂蜜,其中果糖比例大一些,因為果糖最難結晶。溶解度最低的是葡萄糖,所以葡萄糖高的蜂蜜比較容易結晶沉淀。在給蜂蜜摻假的時候,如果添加果葡糖漿,最難以鑒別出來,因為本來蜂蜜里就有這兩種物質。

    天然成熟蜂蜜中,總的糖含量超過85%,足以抑制各種微生物,所以蜂蜜是久存不壞無需顧忌保質期的食品。假如看到自己所買的蜂蜜發生了冒泡、有酒味、變酸之類的變化,幾乎可以肯定,這蜂蜜不夠純,里面摻了水和甜味劑,或者不是成熟的蜜,糖含量不達標。這樣的蜂蜜當中已經有大量微生物,如果實在舍不得扔掉,可以把它加熱蒸過,殺死微生物,然后存在冰箱里(室溫保存還會繼續長菌),用來做菜熟吃。

    高葡萄糖的蜂蜜常被說成“滋補”,就像葡萄糖粉被迷信一樣;而高果糖的蜂蜜常被說成“潤燥”,因為它容易吸水,也比較解渴,而且冰過之后有清涼感。不過,也正因為蜂蜜有那么高的糖含量,它也一樣不適合多吃。如果要喝蜂蜜水,建議盡量沖得稀一點。天然蜂蜜中確實含有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等,但若把它的保健作用吹得太過神奇,就不必迷信了。

    以上這些就是日常最常用的幾種甜味糖的來源了。它們都是貨真價實的糖,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然后氧化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也能轉變成人體脂肪。

    總結

    糖這類物質,極其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過量時它就是有害健康的。若把其攝入量控制在每日總能量的10%以下,限量約為50克;在20克以下就可以不擔心了。

    凡是常見的甜味食品,無論是用麥芽糖漿、白糖(蔗糖)、葡萄糖還是果糖增甜的,都不要多吃。這些糖的營養價值低,且多吃都有增肥的危險。

    傳統制作的麥芽糖中有點B族維生素,但它并不是補充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除了過年也不用吃。

    紅糖中有多種礦物質,但它也不是補充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實在要增甜時,用它替代白糖是合算的,但也沒有必要大量吃。市面上有姜汁紅糖、益母紅糖等很多產品,主要效果來自于配料中的姜和其他藥材,糖只是緩和味道令人愉悅的配料。

    葡萄糖說不上滋補,而且會造成血糖劇烈波動,能正常吃飯又不做體育訓練的人一輩子無需吃它。低血糖患者如果要用葡萄糖,只能少量,更不能經常用葡萄糖當成保健食物,以避免造成過后再次血糖迅猛下降。

    果糖對糖尿病人沒什么好處,果葡糖漿對控制血脂和預防肥胖有負面影響。果糖和蔗糖都有人不耐受,吃了之后發生不良反應,如腹瀉、濕疹、粘液增多、臉上起痘痘等。

    蜂蜜容易被摻假,作為甜味來源少量用是可以的,無需當成保健品來期待。

    所有含糖甜味食物,都不能任性多吃。

    除了以上這幾種,食物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甜味來源,但它們都不是傳統的糖。其中包括各種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甘露糖醇、半乳糖醇、赤蘚糖醇等),有甜菊糖甙,有各種人體不能消化的天然低聚糖和異構糖,有阿拉伯糖之類普及率還很低的新產品。它們多少有點“天然”色彩,因為不升血糖不引起齲齒,都被當成比較有技術含量的甜味劑來開發。但糖醇過多食用可能引起腹瀉,低聚糖攝入過多可能發生脹氣。天然糖甙類產品雖然用量很少不容易產生過量的問題,但它在加熱烹調時不能替代傳統糖的效果。細節內容,請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還有就是合成類的甜味劑了,比如糖精鈉(鄰磺酰苯酰亞胺鈉)、安賽蜜(乙酰磺胺酸鉀)、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鈉)、阿斯巴甜(L-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蔗糖素(三氯蔗糖)等。它們就談不上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了。

    • 發表于 2014-02-09 00:00
    • 閱讀 ( 878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