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健康生活管理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曾慶平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端午在即,中國人總是用食物來標記節日——粽子、咸鴨蛋、雄黃酒……大家興致勃勃過節的同時不免忽略了健康,過度食用佳節食品可能會超出身體承受負荷。
國家衛生計生委昨天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介紹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三減三健”專項行動。“三減”即減鹽、減油、減糖,“三健”包括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據悉,目前中國人肥胖率為12%左右,且增長趨勢明顯,特別是在青少年中間增長速度比較快。
圖片來源網絡
一般而言,我們會說爸媽胖孩子也胖,這是導致人們肥胖的先天性因素,也即肥胖基因;后天因素則很復雜,環境、心理、自身習慣等都可能導致肥胖,可見,肥胖基因只是12%肥胖率中的一部分,那么這種基因到底是什么呢?又可否通過改變它來使人們變瘦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最早發現的肥胖基因:OB基因
早在1950年,科學家們發現不肥胖的小鼠也能產下肥胖后代,而且證明這種肥鼠同時攜帶了兩個分別來自父母的突變基因。這種突變基因以obesity(肥胖)的前兩個字母命名,用ob表示,這種基因是從正常基因OB突變而來。直到1990年,OB基因才被定位到染色體的精確位置上,并最終鑒定出它的編碼產物就是瘦素。
圖片來源網絡
瘦素在脂肪組織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經血液循環進入大腦,通過結合下丘腦的“瘦素受體”,傳達胃腸飽脹信號,繼而減少進食,以維持正常體重。
這就意味著,攜帶兩個正常基因的小鼠或僅攜帶一個突變基因的小鼠都能靈敏感受飽脹信號,自主控制進食量,可以保持正常體重,而攜帶兩個突變基因的小鼠不能感受飽脹信號,會不停地進食,導致營養過剩,最終使體重增加。
人類基因組中只有一個OB基因,但也能發生突變,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美國已于2014年批準將瘦素用于改善先天性瘦素缺乏癥及一般性脂肪代謝障礙。
最復雜的肥胖基因:FTO基因
據說FTO基因的名稱源于“大塊頭肥仔”(fatso)一詞的縮寫,該基因是1999年發現的一個長達數十萬個堿基對的區段。這個肥胖基因是目前機理最復雜、不斷有新發現的肥胖基因。
2007年,FTO基因首次在歐洲人群中被鑒定為肥胖風險基因。攜帶一個FTO基因的人平均增重1.2公斤,攜帶兩個FTO基因的人平均增重3公斤,而且肥胖風險提高1.67倍。
2014年《自然》雜志報道,FTO基因的一段序列可以與控制脂肪組織發育的基因相結合,像發動機一樣促進后者在大腦中的表達,使褐色脂肪(能“燃燒”脂肪)變成白色脂肪(不“燃燒”脂肪)。如果缺失FTO基因,那么小鼠的白色脂肪又可重新變成褐色脂肪,體重降低25%~30%。
小科普:脂肪的顏色
人體或者哺乳動物體內主要存在兩種顏色的脂肪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和白色脂肪組織,相應的,組成這兩種組織的細胞分別為褐色脂肪細胞和白色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體積大,脂滴體積大,褐色脂肪細胞體積小,脂滴多且小,而且胞內線粒體的數量也非常多。
白色(左)和褐色(右)脂肪細胞示意圖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白色脂肪細胞的主要功能只是負責儲存過剩的能量,而褐色脂肪組織的功能是負責燃燒脂肪以產熱。當人體受到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就開始發功,燃燒自身存儲的脂肪和來自白色脂肪細胞的脂肪,產生大量的熱以維持正常體溫。據估計,僅50g的褐色脂肪組織能燃燒的熱量最高可以達到人體靜息代謝率的20%。
前不久,《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又發表一篇論文指出,FTO基因中一個堿基的不同,就能決定小鼠是胖還是瘦。
具體來說,若FTO基因某個位置的堿基是C時,則會讓脂肪組織發育基因起作用,FTO就是“胖”基因,產熱降低。相反,當堿基為T時,則會讓脂肪組織發育基因不起作用,FTO變成“瘦”基因,產熱效應升高。假如將來能找到脂肪組織發育的抑制劑,那么人們既不需要增加運動量也不用改變食欲就能輕松減肥。
除此之外,“促黑激素4受體基因”可以影響食欲,與人類遺傳性肥胖有關。
肥胖基因與減肥藥
盡管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肥胖相關基因,但它們只是提高了肥胖易感性,并不代表肥胖基因攜帶者必然發胖,因為肥胖的形成還有賴環境因素的作用。
當然,攜帶肥胖基因的人,其控制體重的難度更大,對減肥藥物的期盼也最迫切。但是,即使FTO的作用機理被闡明,也不會像媒體吹噓的那樣,今后只要注射一針“基因藥”,就能徹底治愈肥胖癥了。
首先,人們不可能同意接受精卵細胞基因編輯,將“肥基因”改造成“瘦基因”,由此生下一個“瘦娃娃”。其次,科學家也不可能對肥胖嬰兒或成人的每個脂肪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從而實現真正的“基因減肥”。
最現實的可能是,針對缺陷型肥胖基因,可以注射人造瘦素或“瘦素受體”來緩解病情。針對各種高表達的肥胖基因,今后致力于尋找“靶向抑制劑”并開發出新型減肥藥還是大有希望的。
總之,雖然肥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生下來很可能就是個胖子,但是后天的改善也不是不可能,相對于我們這個整體并不胖的亞洲民族,運動加飲食還是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好體型的,此外,肥胖患者更易患心血管疾病,這值得我們警惕,回歸文章開頭提到的“三減三健”運動,保持好作息、好飲食、好心情,才是通往健康的不二法門。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