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嗅覺遠不及狗或老鼠等動物靈敏,這是人們的一種堅實的信念。如果你說“人鼻子比狗靈敏”,即使不被打死也會被嘲笑為無知。
然而,人們的這種信念遭到徹底顛覆:羅格斯大學從事14年嗅覺研究的心理學副教授約翰·麥肯博士在“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人類嗅覺不靈敏的信念并不是來自于人類嗅覺的實證研究,而是起源于19世紀的認識誤區。“事實上,人類的嗅覺與其他哺乳動物,如嚙齒動物和狗,一樣好。”
人類嗅覺不靈敏,起源于19世紀的認識誤區
麥肯博士將人們的這種錯誤信念的起源追溯到19世紀法國比較解剖學家和腦外科醫生保羅·布羅卡的一種假說。

在歐洲那個大沖突大激蕩的年代,布羅卡為了反對法國天主教會“靈魂獨立于肉體存在”的說法,依據他觀察到的人類相對于其他動物具有較小的嗅球,以及人類的行為不受嗅覺的驅使;.動物的很多行為,特別是性活動,明顯受嗅覺驅使的現象,在1879年,他將哺乳動物分為兩類:行為受嗅覺驅使和不受嗅覺驅使。
他認為,人類具有高度的自由意志和智慧,行為不受嗅覺驅使,反應在腦解剖上就是具有發達的額葉和相對較小的嗅球。就是說嗅覺對人類相對不那么重要,因而不如動物靈敏。
即便對于今天大多數人們來說,這種說法直觀上也具有極大說服力。在當時,更是被普遍接受。甚至有學者認為“人類的嗅覺器官僅僅是進化的殘留遺跡”。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是這種觀點積極地擁躉,并將之用于他的精神分析認為,在動物,嗅覺本能性驅動性行為;在人類,嗅覺的退化導致性壓抑和精神障礙。
嗅球小,嗅覺就不靈敏?
在比較解剖學上,通常組織器官的結構大小與功能成正相關。作為嗅覺初級中樞和嗅覺傳導整合中繼站,與其他動物比較,人類嗅球在整個腦容積和重量占比都相對較小。

人類和小鼠腦組織和嗅球大體結構比較

人類與幾種動物嗅球相對于整個腦組織重量占比的比較
在分子水平上,人類具有大約1000個氣味受體基因,但僅有約390個基因編碼受體蛋白,其余的是非編碼基因。小鼠有1100個編碼基因和200個非編碼基因。這似乎也可以證明人類嗅覺的不靈敏性。
但是,這些規律似乎并不適用于嗅覺系統。
人類嗅球的絕對大小并不處劣勢,比如下圖所示與小鼠比表:

相對于大體結構,功能性神經元數量似乎更為重要。
在涉及24種動物的研究中,嗅球神經元數量基本都在1000萬數量級,幾種動物嗅球神經元數量由低到高的升序為:人類男性、小鼠、倉鼠、豚鼠、人類女性、獼猴和大鼠。人類總體上處在中游水平。

另一個指標,人類鼻腔嗅覺粘膜得絕對面積也不處劣勢,平均5.0平方厘米,而小鼠和大鼠分別為1.4和6.9。
人類嗅覺系統與其他哺乳動物存在很大的優勢性差異
嗅球功能結構單元是嗅小球。盡管嗅球中的神經元數量相似,但人類嗅球平均有5600個嗅小球,而小鼠約1800,大鼠約2400。相對較大的嗅小球數量和相對較少數量的功能性氣味受體基因,意味著在人類可能約每16個嗅小球來加工處理每種氣味受體的信息,而在嚙齒動物中約為2。
人類嗅覺系統與其他哺乳動物之間另一個顯著差異嗅覺系統與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聯系上。研究發現,人類嗅覺系統除了具有更發達的嗅皮層,還與學習記憶相關的海馬和紋狀體,智力和決策相關的額葉,與情緒處理相關的杏仁體等存在廣泛的神經聯系,因而具有更強大的嗅覺處理能力,同時嗅覺對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存在重大影響,而不是“嗅覺退化的動物”。
人類具有優秀的嗅覺系統
與人們普遍存在的信念相反,人事實上擁有優秀的嗅覺系統。
實驗研究發現,具有完整的嗅覺系統的人可以檢測到幾乎所有大于1到2個原子的揮發性化學物質。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幾乎可以分辨出提供的所有的氣味,并估計人有分辨超過1萬億種潛在揮發性化合物的能力。雖然這個數字是帶有推測性的,但是卻遠遠、遠遠高于民間和劣質教科書上假定的10000這個數字。
當然,對于具體氣味的嗅覺感知上,人類與其他動物可能各有優劣。
比如,有比較研究發現,狗在鑒別灑在消防栓上的尿液方面可能比人類更好,但是人在辨別葡萄酒和人類血腥氣味方面遠勝于狗。
不同物種對不同的氣味不同的敏感性,可能與不同生物所處的環境和生態位置導致的遺傳變異有關。因此,跨物種比較嗅覺靈敏性需要多種不同氣味劑。
比如,一項實驗比較了小鼠、蜘蛛猴和人類對六種含硫氣味劑的嗅覺感知閾值。人類12位受試者對3-巰基-3-甲基琥珀酸甲酯敏感性都高于小鼠和蜘蛛猴,平均高出三個數量級;而對于3-巰基-3-甲基丁-3-醇的敏感性,所有12個人類受試者表現都不及小鼠,與蜘蛛猴相當。總體而言,人類對六種氣味劑中的兩種最敏感,而小鼠對其他四種氣味劑更敏感。
在早先的研究發現,人類對香蕉的香味(乙酸戊酯)比狗和兔子敏感,對人血腥味(反式-4,5-環氧-2(E)-癸烯醛)比小鼠更敏感。
一項對九種哺乳動物對羧酸氣味檢測閾值評估發現,人類對所有6種氣味中的2種最敏感。
以上有限的研究發現,人擁有足夠優秀的嗅覺系統,即使不比其他動物優秀,至少不差。
嗅覺對人類行為和情緒存在巨大影響
布羅卡之所以把人類歸于不受嗅覺驅動的動物,認識誤區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社會政治斗爭(與宗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觀察的局限性,比如過多的注重嗅覺在性行為中的驅動性。
事實上,嗅覺對人類行為和情緒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特定氣味可以引發特定的記憶和情緒,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的激活,影響認知,增加或舒緩壓力,甚至引發趨近或回避行為。
氣味對于記憶和情緒的強大影響力早就引起關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稱為普魯斯坦記憶(或非自愿記憶)——故事中茶浸泡馬德琳(蛋糕)的氣味激活了普魯斯特(人名)對于他阿姨家的詳細記憶。
日常生活或者文學作品中,有關家鄉的味道,土地的芬芳,前情人的氣息,等等,都可以喚起人們無限的記憶,和美好或痛苦的情緒。
人對氣味具有跟狗一樣的追蹤能力,有時候是無意識的。比如,我們有時會說“不知不覺地就走到XX地,尤其是花圃或草地”,正是對比如花香等美好氣味追蹤的結果。

人的社會活動,比如朋友的相處,食物和性伴侶的選擇,同樣都受到嗅覺的驅使或影響。
醫療上,自古以來的熏香療法,至少在提高警覺性,減輕焦慮,影響自信心方面顯示相當效用。
綜上所述,與相傳150年的信念相反,人具有優秀的嗅覺系統和嗅覺能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