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么會做夢,簡單來說就是人在睡眠時,腦細胞也進入放松和休息狀態,但有些腦細胞沒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會引起他們的活動,從而引發夢境。
如果我們在白天的時間經常思考某件事情,可能會加深思維所塑造的“記憶痕跡”,導致睡眠狀態下的大腦神經活動容易被這些較深的“記憶痕跡”所喚起,于是便有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說。
有人說,所謂的夢,就是平日的愿望或恐懼在睡眠時不受抑制地顯現。解夢大師弗絡伊德曾經指出:“夢就是受抑制的潛意識上升為意識的東西。”在夢里,我們可以實現現實中所無法實現的期許和愿望。所有的潛意識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只能在夜晚訴說心中最真實的故事,因為一旦晴空出現她們就會隱藏起來,所以睜開眼我們就永遠無法看見她們。
早晨醒后,夢慢慢就消失了。有時我們確實也能回憶起來,當然這只有醒來后立即回憶才行。而即使這樣,我們也只能回想起一些瑣碎的夢境中的片段,很難回想起全部的完整夢境。因為清醒狀態下的記憶,總是在各個片段之間加上連接,但夢完全抹除了這些連接,她是睡眠時部分腦區活躍所產生的記憶碎片。所以夢這種作品,在大腦的精神作品展覽中不占一席之地,無法被記憶以完整形式儲存下來。
由于夢境是大腦部分片區的神經元細胞活動所產生的記憶,他們并不會被醒覺狀態下的自主意識完整的捕捉并形成清晰的神經元回路,因此他們無法成為連貫的完整的記憶。清醒意識在回憶夢境時,會不自覺地把將我們的主觀意識滲入其中。人們會自以為夢到了很多根本沒入夢的東西。人類的回憶機制容易導致人們的主觀意識喜歡以符合邏輯的形式來填充缺失的夢境片段,正因為夢境多多少少都是不連貫的,各場景之間的連接缺失時,就會被有意地填補。

而生理學上,我們通過研究人類睡眠時大腦的活動狀態來推測為何大多數夢境都無法被記憶捕捉的原因:
首先,做夢會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睡眠時期,一種是REM睡眠,也稱眼動睡眠期,另一種是NREM睡眠,也叫非眼動睡眠期。其中絕大部分都發生在REM眼動睡眠期。既然是眼動睡眠,顧名思義也就是睡眠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會動,就像是在看或者在思考什么東西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快速眼動來判斷他是在做夢的狀態。
在醒覺狀態下,人類的丘腦和皮質層之間會始終產生30-80赫茲的Gamma電波,這個過程也是鏈接人類感知系統和思維系統的過程,然而在REM眼動睡眠期,由于大腦主要皮質層區域的關閉,人腦形成一個閉合的神經系統,部分依舊活躍的皮質層會將產生的意識通過膽堿能神經元傳遞到丘腦,再傳遞到視覺皮層,使我們在夢中經歷想象的場景。同時,這個夢境意識所激活的神經回路形成的閉環還會通過負責情緒的怕佩茲環路,使得我們在夢境中也能感受到情緒,有的人甚至會落淚等。
大腦的執行系統在夢里是負責構建夢境的,在清醒時執行系統是全方位運行的,而在睡夢中,執行系統只是部分功能運行。在非眼動期睡眠時(深度睡眠),蛋白合成物被激活,在樹突摺狀物中形成蛋白鍵,從而幫助鞏固記憶;而在眼動期睡眠時(快醒來時)蛋白合成物密度低,造成樹突摺狀物分解較快,從而使夢中的記憶稍縱即逝。而恰恰大多數的夢境又發生在這一階段的睡眠時間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醒來后不久夢中記憶就會被忘光了。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快速眼球轉動(REM)睡眠時醒來,那么可能大腦執行系統會馬上被激活并開始時蛋白鍵開始工作,產生結實的樹突摺狀物并鞏固了記憶,所以這些夢中的記憶我們就會保留較長時間。

另外,關于夢境在醒來后的快速遺忘,還有更多的假說:比如說,由于夢境的一個功能就是實現預期,我們的大腦會存儲一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的預期,就像計算機將一個沒有解開的程序暫時放入后臺活動,防止占據主機過多的內存一樣。而我們在夢境中會實現這些預期,我們都知道人在睡眠時會將負責儲存白天短期記憶的海馬體里的記憶內容存放到皮層形成長期記憶,而這個過程也是通過做夢將夢里的虛假記憶存儲成真實記憶的絕佳機會,因此夢境在幫助我們實現大腦中沒有實現的預期之后就會釋放一定的腦部資源,使得我們在清醒時依然具備處理其它事務的能力,而不是將這些預期無限累積下去。
這個過程中只有一些比較奇特的部分會被我們的皮質層留意到,而成為記憶保留下來,大部分的內容都會在我們醒來后皮質層開始工作時而遺忘,使我們具備比較夢境和事實的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夢總是和人的情緒以及未達到的預期所相關。

歡迎關注腦洞實驗室,這里沒有問題的答案,只有關于問題答案的更多可能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