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大多數人心中,癌癥往往與“絕癥”是同義詞,癌癥的可怕源自人們對不治之癥的恐懼,事實上,癌癥的真相遠比上述理解更復雜。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癌癥!
1912年8月13日,法國巴黎的醫生加斯頓·奧丁聲明他已經發現、分離并培養了癌細胞。奧丁說,癌細胞扁平,是由膠狀體組成的,中心有核,四周不規則,當它生長的時候,癌就會向四周擴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癌癥為什么可怕?

正在分裂中的人乳腺癌細胞

從發病部位來看,癌癥其實是由數十種疾病組成的大家族,人從頭頂到足趾,從內臟到皮膚,身體的各個部位均可能被癌癥光顧,科學家在調查了人群中各種癌癥的發病率之后發現,以平均壽命來估算,每個人一生中患癌的可能性在1/3以上!癌癥其實是常見病,它的影響之大,受害者之多,治愈之難,足以使它排在人類疾病榜的前列。
雖然癌癥很常見,但癌癥的發生卻是在暗中進行的,眾所周知,人體由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都在為機體的正常運轉而勤勤懇懇地工作。

但是,如果正常細胞中出現了某些“叛徒”,人體就會有麻煩,而癌細胞恰恰就是正常細胞中的“叛徒”。
在癌癥發生伊始,少數幾個“叛徒”并不能被檢查出來,這時候身體也不會感到任何不舒服,直到這些“叛徒”的數目發展到幾億個而形成癌組織,才勉強可以被肉眼發現,這些癌組織稱為病灶。

因此,早期發現內臟器官中的癌癥病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這些癌癥一旦出現癥狀,則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叛軍”已成氣候,治療起來會很困難,胃癌、胰腺癌等都是如此,相對而言,接近體表部位的癌癥,如乳腺癌、皮膚癌等,由于其容易被發現,治療效果就要好一些。
與緊密排列、各司其職的正常細胞不同,癌細胞的紀律性非常差,在癌癥發展過程中,癌細胞喜歡脫離“基地”(癌癥病灶)四處閑逛,在身體各處惹是生非,少數精力旺盛的癌細胞會隨血液或者淋巴循環在遠離“基地”的地方生根發芽,并逐漸發展成為新的病灶,這就是癌癥的轉移。

例如,大腸癌細胞經常會跑到肝臟安家,乳腺癌細胞則容易轉移至腋窩的淋巴結,轉移使得癌癥的破壞力更大,并易在治療時留下“罪惡的種子”,等到合適的時機癌癥會復發。
癌細胞不是病菌,也不是病毒,而是正常細胞的變異,那么,它是怎樣危害人體的呢?現在已經知道,癌細胞在人身體內就像脫韁的野馬,瘋狂蠶食著正常細胞的地盤,并與正常細胞搶奪營養,為了奪取更多的資源,癌組織會長出更多的血管為其供應養分。

久而久之,人體正常細胞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身體也會越來越虛弱,生長中的癌組織體積不斷增大,擠壓正常細胞的空間,造成疼痛和功能障礙,患有癌癥的人最終將由于營養不良或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正因為癌細胞的“瘋狂”,癌癥的治療才變得困難重重,通常,在發現癌癥病灶之后,醫生首先會選擇手術切除它,這也是定點消滅癌癥最常用的辦法。

在運氣較好或者癌細胞不是那么活躍的情況下,手術幾乎能夠完全去除體內的癌組織,使身體康復。

除此之外,對局部病灶區進行放射治療,也可達到殺滅癌細胞的目的,許多淺表組織的癌癥或早期發現的內臟器官癌癥能夠通過這些方法得到治愈,但是,當癌細胞已經發生轉移之后,手術或放療就很難獲得滿意的效果了。

治療藥物作用于骨癌細胞,切斷其氧氣供應,關閉蛋白質合成,使其處于缺氧狀態(藍色和綠色的是調節蛋白,免疫熒光顯微照片)
于是,人們又想出新的辦法來對付癌癥,既然癌細胞喜歡在體內溜達,那么就向體內投以藥物,藥物將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殺死潛伏在暗處的癌細胞,這種方法被稱為化療。

化療能夠殺死那些轉移的癌細胞,但也會同時誤傷很多正常的細胞,因此化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大,雖然少數癌癥可通過化療獲得治愈,但它的藥效也不那么可靠,頑固的癌細胞會對藥物產生抵抗,使化療效果大打折扣。

近些年,藥學家針對癌癥又開發了許多新的藥物,對癌細胞的選擇性更強,能夠較好地抑制癌腫的增長和轉移。遺憾的是,這些藥物的效果與人們的期望依然有較大差距。
最后,再來回顧一下癌癥的特點,癌癥的發病率很高,因癌癥而死亡的人數不少;癌癥難以早期發現,很多癌癥發現時已處于晚期;癌細胞紀律性差,容易轉移;現有的治療手段無論是手術、放療、化療還是藥物治療都有各自的局限,難以徹底治愈癌癥。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癌癥成為人類可怕的殺手之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