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quot;偷渡者&quot;唐三藏胯下的白龍馬是什么馬 ?

    古人云:在天為龍,在地為馬,故有龍馬精神一詞。因《西游記》的影響,馱著唐僧去西天取經的白龍馬,無疑是普通中國人印象中最有名的馬匹之一。

    由于《西游記》所寫的妖怪神仙都屬虛構,所以一般人很少注意其有無現實的原型或緣起。但白龍馬的原型和緣起可以旁證,并不只是純文學想象的產物。

    被后世稱為唐僧的玄奘法師,回國后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書從高昌國(今吐魯番)開始記述。但唐僧當年進入高昌國,需要經過伊吾(即現在以甜瓜著名的哈密),那里是越過天山北邊千里戈壁后的農業地區。

    初唐西部最遙遠的邊防重鎮是玉門關,與漢代關城大約地理相同,都在疏勒河左近。出玉門關到星星峽,唐代設有五座烽燧,作為邊防外圍警戒和候望的據點。據點往往設立在有溪流水源或水井的地方,因此也是西行商隊和旅行家皆知的中途歇腳之處。走過最后一座烽燧、出星星峽后,沿天山北麓,越過千里戈壁,然后才能到達哈密。

    總之,唐僧沒有記述途中最麻煩的一段行程。

    概述這些地理的概況并非無意義,因為取經并非像小說描寫的那樣——唐僧懷揣大唐皇帝御賜的袈裟、度牒,奉旨游學,到了各地還有接待。實際上,唐初因為國家新立,西北面臨突厥等外族的威脅,故采取了避免生事的閉關自守政策,嚴禁人民私自出關。

    不僅如此,唐僧當時也無多少政治資源可利用,只好擅自偷渡出關。也正因此,后來雖受到皇帝褒揚和優待,《大唐西域記》也只能定位為地理學著作。作為在大唐傳播正能量的超級公共人物,他畢竟要注意社會影響和輿論導向,沒法提玉門關到哈密這一段最驚心動魄的偷渡旅程。

    但師徒們譯事和課余總難免說起西行取經的往事。唐僧的弟子慧立,便曾撰寫五卷本的散文體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唐三藏取經、游學印度、歸國譯經、弘法等事跡,后來散佚。再后來,唐僧另一位弟子彥悰不辭辛勞,將佚文補齊,并補寫簽注五卷。

    現代歷史學家考證,這部書實際是出于唐僧口述,慧立筆錄而成。1930年前后,于新疆發現了此書回鶻文版本,經季羨林等學者比對漢文版本,斷定該書與歷史傳承目錄一致,是真實的史料。唐僧取經使用白龍馬的事跡就是依據此書的有關記載。

    唐僧自長安往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沿途講經說法,尤其是他在涼州(甘肅武威)時四處宣言要私自出關,西去求經。因此,他后來的失蹤引起了各關防長官失職的擔憂。

    于是,涼州的通緝文書迅速傳到包括前沿五烽燧在內的各處。唐僧在到達玉門關內最后一站瓜州時,文書已傳到,所幸當地刺史篤信佛法無視文書,且他的直接幫助下,唐僧找到了一位往來瓜州和高昌之間數十次的年老胡商。

    胡商向他推薦了一位年輕的胡人作向導,大約就是小說中被老虎吃掉的那位隨從的原型。最關鍵的是胡商以“老馬識途”為由說服了唐僧,用自己的羸瘦老馬換掉了唐僧新買的幼馬。這件事情后來意義重大。

    年輕的胡人幫助唐僧避開玉門關關城后,不愿意再隨他通過五座烽燧,很快就掉頭回家了。這與孫悟空師徒鬧情緒回花果山的情節是隱約相應的。

    所幸第一座烽燧的校尉王祥又是一位崇佛之人。在12-15世紀回教最終覆蓋這一地區之前,佛教在從中亞到我國西部的地區有普遍的影響,而戍守的士兵不少是本地人,甚至出身非中原民族,因而他們自幼受習俗的塑造,養成敬僧禮佛的習慣。因此,總是碰到崇佛的地方一把手并不奇怪。

    唐僧休息一宿之后,王祥又為唐僧準備了干糧和飲水,親自送出十里,并指給他一條可以直達第四燧的捷徑。王祥告訴唐僧,第四燧的校尉王伯隴是其至親,也篤信佛法。

    成功到達第四燧之后,王伯隴校尉建議唐僧繞過很難通融的第五烽燧,避開星星峽,直接進入戈壁。往前百十里地,到一個叫野馬泉的地方可以取水,之后到達伊吾。

    這個建議給他帶來了大麻煩。

    《西游記》取經情節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各路妖魔沿途追殺唐僧,

    雖然唐僧之前已有中原僧人試圖西去求法,但都不成功,其中還有人身死異域。沙漠上天地空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又經常晝伏夜行,因此,可以想象唐僧作為一個第一次行走大沙漠的人,對天地風物的觀感必定是何等震撼。

    除了似幻似真的沙礫撲面,夜晚的磷火點點,唐僧還曾看見沙漠上的數百官軍騎馬沖殺而來,而到跟前卻忽然而滅。

    唐僧被這種海市蜃樓所驚恐,而沿途不時有倒斃的馬匹、駱駝,其他動物,甚至人類白骨,這些都令他心中恐懼,這也是《西游記》所描繪的各種妖霧怪物的最初原型。

    《西游記》有對沙悟凈老窩的描寫——流沙河水洶涌澎湃,這是吳承恩的扭曲。流沙河并不是真的河流,而是戈壁大沙漠的別名。慧立記載說,大戈壁那時正式的名稱為莫賀延磧,也就是今天安西到哈密,河西走廊西端連接新疆東部的噶順沙漠,古稱沙河。

    真實的取經既無孫悟空,也無豬悟能陪伴,其實是獨自一個人牽著馬,念著佛號和經文,踏進了這一致命的沙漠。

    歷史文獻里旅行者經過戈壁時,并無明顯道路標志,他們只是沿著風沙中陸續的牲畜或人類殘骸指引,作為路徑,可見枯骨是這一旅途中很駭人和醒目的標志,這解釋了沙僧胸前所佩的人顱骨念珠。

    為了繞開第五座烽燧,結果唐僧在大漠的風沙中迷路了。他壓根找不到野馬泉何在。更倒霉的是,他想下馬飲水休息時不慎打翻了馬背上王伯隴為他準備的裝水皮囊。

    據他向慧立的敘述,他曾不禁調頭向東,想返回第四烽燧處。他走了十余里的時候,越發感受當初的誓愿,于是意志又堅定起來,冒著暴雨一般的風沙,又堅定地朝西北走去。

    他就這樣在饑渴和風沙中走了四夜五天。第五天的后夜半,忽有涼風拂面,在沙丘上休息的唐僧與老馬驚起,振作起來向西北行去。突然,老馬停下腳步,再不肯服從唐僧的牽引,徑自朝風沙中另外的方向跑去。唐僧只好跟隨。十來里路程后,沙磧沒有了,出現在眼前的是綠洲。

    在最后時刻,識途的老馬幫助唐僧走出了戈壁。

    從唐僧的沙漠歷險經歷看,《西游記》所寫的白龍馬救主的確有所依據。不過慧立的記載,并未涉及唐僧從老年胡商處換來的救命老馬是何毛色。

    白馬和白蛇一樣,實為種群中的異類。變異的基因使得黑色素細胞無法產生黑色素。如此缺陷,不僅使它們難以抵御烈日曝曬,又會因為毛色顯眼,易被獵食者發現,故相當不利于這種變異基因的繁衍壯大,同時決定白色性狀的是隱性基因,這又導致了其交配對象的局限,后代也難以保持品種純正,所以唐僧的坐騎幾乎不可能是白色的。

    然而,正是白馬具有數量稀少、難以生存的珍貴屬性,使白色的美學特點和王權、貴族聯系到了一起。

    這種聯系超越了地域和時代。在西方歷史和傳說中,亞瑟王、“征服者威廉”等諸多君王的坐騎均為白馬。匈奴等西域游牧民族的王者和貴族都是騎白馬的。游牧民族有殺白馬祭天的宗教實踐,認為白馬是無所不覆的浩蕩蒼天所喜愛的珍貴祭品。《史記》載漢高祖時期有所謂“白馬之盟”,可見當時中原社會對這一習俗及其含義也是認同的。

    此外,白馬還帶有宗教性。在希臘神話中,白馬拉著太陽神的戰車;而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乘著白馬前往圣地麥加。在漢傳佛教中,除白龍馬的故事外,還有東漢時期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在唐漢之際,中原社會對于來自西域的良種寶馬是無比崇拜的,因此,正史本身有西域國家向中原王朝貢獻“龍馬”的記載(如高昌國向北魏朝廷就曾貢獻龍馬)。考慮到龍蛇圖騰主要是源自中國南方的文化傳統,故容易推測,龍馬的名稱多半不是西域本地人對馬種的稱呼,而是中原人對所獲得寶馬的命名,然后習用開來。

    如此就可以理解為何吳承恩會將唐僧的坐騎描繪為一匹毛色純白的良種好馬,并命名為白龍馬了。

    • 發表于 2014-02-09 00:00
    • 閱讀 ( 1124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