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人類乳房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樣的?

    鐵冰在《為什么女人有乳房?》一文中,對人類為何存在乳房進行了有趣的解釋并進行了一定推測,但也遺漏了一些同樣有趣而重要的情節。本文嘗試把乳房的故事補充完整。

    如果有人問,人類乳房是做什么用的?你也許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當然是哺乳用的。就這么簡單?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最好先了解一下乳房的內部結構。人類器官的結構總是和功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心臟是用來泵血的,打開心臟就會看到它主要是由一束束粗大的心肌構成;解剖腎臟,會看到用于產生尿液的成百萬的腎單位,和匯集尿液的管道系統。但如果打開成年女性非哺乳期的乳房,所看到的則是大量的脂肪組織,占據了整個體積的2/3,剩下的才是腺泡組織。顯然,人類乳房存在大量非哺乳用的贅物。

    再者,如果乳房是為哺乳而設,那只需在哺乳期存在就可以了。事實上,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就是這樣。它們的乳房只有在哺乳時才會充分發育,分泌乳汁。哺乳期結束后,乳房和乳頭都會回縮,直至下一次哺乳。這一機制顯然有適應性的好處:盡量少占用營養資源,減少隆起的乳房對行動的妨礙,等等。人類的其他器官顯然也采取著類似的策略。比如子宮,不懷孕的時候只有一個拳頭大小,懷孕時可以增大幾十倍,分娩后再度回縮到原來的大小,絕不過多地占用資源。

    這種經濟原則隨時調整著機體每一個器官的大小和結構,有時我們甚至會抱怨這種機制過于靈敏。比如航天員上天伊始,微重力的感受就會告訴身體:骨頭里的鈣太多了,沒有必要這樣浪費。然后骨頭就開始丟失鈣質,而不顧我們的意念拼命告訴機體:千萬不要丟失骨質,我們在太空只待幾天就返回具有1G重力的地面,那兒需要強硬的骨頭!究竟是什么機制讓人類的女性可以不顧是否哺乳,而一直保持一個具有相當體積的乳房呢?答案只能是:乳房另有他用——用于向男性發出性成熟的信號——這是性選擇造成的。

    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特殊形式。談到自然選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對包括物理環境、食品來源、棲息地、藏身地等在內的所謂“生存環境”的適應。但是,僅適應這種環境不足以讓一個生物成為“適者”,它還必須接受異性的審視和選擇。如果異性們對它看不上眼,那么不管它多么長壽或耀武揚威,也會被自然選擇無情淘汰,這就是性選擇。從這個意義來說,“適者生存”中得到“生存”的并不是“適者”個體,而是由個體向后發展的一條系譜傳遞鏈。“適者”只有借助這條系譜傳遞鏈才得以“生存”。

    大多數情況下,“生存適應”和“生育適應”所造成的選擇壓力是一致的。比如,一個肉食動物快速的奔跑能力和強健的咬肌不僅有利于自己生存,還能取悅配偶。異性如果能得到這樣一個個體,對它們共同的后代無疑是有利的,這可以增強后代的生存能力。

    但事情并非總是如此,有時候,某些為異性所欣賞的特性對個體的生存卻是有害的。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雄性孔雀尾巴的作用爭論不休。達爾文最先提出雄鳥的這種過長的尾巴不是生存選擇,而是性選擇的產物。過長的尾巴對雄鳥的生存不利,比如可能會耗費過多的營養和能量,限制身體的靈活性,更容易讓捕食者得手,等等。它的存在僅僅是因為雌性的青睞。那么雌性為什么選擇這種中看不中用的身體結構呢?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由[注1]。這個問題在方舟子的科普著作《進化新篇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閱讀。

    不管科學做出哪種解釋,雄性出現的這些飾物的確降低了自身的生存適應性。在進化過程中,雄性的生存選擇和性選擇之間時常發生沖突,但最終總會達到一個平衡點,使這種雄性飾物的規模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偏離這個平衡點時,或者雄性在生存適應上得到的好處抵不上性選擇市場上失意帶來的壞處;或者情場上的得意抵不上生存力下降的不利,兩者都會降低自身的適合度。

    以上只講了雄性表現和雌性選擇,為什么不說雄性選擇呢?這是因為動物群體的生育過程一般只需要少數雄性即可完成,普遍存在的雄性過剩會造成雄性之間的強烈競爭;雌性常常是只需要坐山觀虎斗,從容選擇就夠了,這在雄性多偶制的物種中尤為明顯。但我們人類主要是單偶制的,雄性選擇就由此顯得相對重要了。因此,與雄性多偶制不同,享受單偶制的人類女性也需要拿出點本事來爭奪雄性。乳房這種器官便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作為性成熟和性魅力的信號逐漸明顯起來。

    為什么其他哺乳動物沒有,或者說不需要持久乳房這種性成熟的信號,而僅為人類獨有?這還要從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尋找原因。事實上,任何動物,尤其是雌性,都會在適宜受孕期向異性發出一定的信號。例如,兩棲類在求偶時發出的聲音信號;鳥類的某些鳴叫也有此目的;大多數哺乳動物主要發出氣味信號,雄性一般憑借氣味判定雌性是否處于發情期。靈長類,包括人類,則又有所不同。靈長類動物在森林里的大幅度運動過程中,嗅覺的作用明顯下降,對視覺的要求上升。隨著視覺能力的提高,視覺也就承擔了更多獵取性信號的任務。

    那么,應該在什么地方建立這種視覺性信號呢?一般靈長類動物選擇了陰部。這個地方體毛較少,皮膚暴露,雌性通過外陰皮膚的紅腫告訴雄性自己愿意接受性。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解剖結構和動作方式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一般靈長類動物拉開了距離。其中站立和脫去體毛這兩點特征,決定了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所發出的視覺性信號明顯不同。

    首先,人類的站立造成女性陰部被掩藏在兩腿之間,變得難以觀察,因此,存在于陰部的視覺性信號退化了。這一顯示排卵期的信號一旦退化,就再也沒有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建立起來。至于為什么未能重建,眾說紛紜,不是本文論述的內容。人類女性不再表現自身的排卵期,但是性成熟和性可接受性信號還是需要的,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體脂。

    眾所周知,由于女性負有哺育后代的繁重任務,需要比男性更多的營養儲備,所以女性身體的脂肪含量遠多于男性。脂肪作為一種能量儲存的最有效方式,更多地表現在性成熟女性身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體脂含量的多少已經成為人類女性據以評估自身是否適合生育的重要標桿。研究表明,女性脂肪含量與月經初潮年齡密切相關,體脂不足會推遲初潮的時間。對于16歲以上女性,脂肪組織至少達到全身重量的22%時,才能維持正常的月經周期。很多過瘦的女孩,由于體脂不足,會出現初潮年齡推遲、停經,甚至不來月經的情況。例如,由于職業需要苗條的身體,芭蕾舞演員到18-19歲還不來月經是常有的事情。在舊中國社會,由于營養不良,女性初潮年齡明顯晚于現代女性,20歲甚至結婚后才來月經也是常有的事情。這類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營養不良造成的體脂含量未達閾值所致。

    既然體脂含量對女性生育能力如此重要,它的存在當然會讓男性用于判斷女性的生育能力,并成為女性顯示自身生育能力信號的來源。換個感性的說法,體脂是體現性魅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脂肪應該在什么地方出現才能表現性魅力呢?首先,應該在體表而不是體內。事實上,在女性的皮下確實沉積了比男性多得多的脂肪,這直接造成了女性皮膚細膩光滑的效果。脂肪將深層組織的凸凹結構抹平了,使之不像男性的體表那樣血管縱橫、青筋暴露——順便說一句,男性皮下脂肪較少,雖然造成皮膚不如女性光滑的不足,但可以更好地顯示肌肉的存在——這樣,兩性皮下脂肪的差別就直接導致兩性審美的差異:男性喜歡女性光滑細膩的皮膚本身,女性則青睞男性皮膚包裹的發達肌肉。

    • 發表于 2014-03-12 00:00
    • 閱讀 ( 101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