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第一部分是關于菜籽油,講述了一個傳統的榨油坊以及菜籽油在中國餐飲中的重要地位。從傳統、現實和美食的角度來說,的確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樣。要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該怎么看待菜籽油和“土榨油”呢?
【菜籽油的“香味”來自于有害成分】
各種植物油的特有“香味”來自于其中的揮發性成分。就菜籽油來說,主要是其中的芥子油苷。芥子油苷也被叫做硫代葡萄糖苷或者硫苷,被分解后會產生異硫氰酸酯、腈、氰酸鹽等物。這些分解產物能干擾甲狀腺素合成,導致甲狀腺腫大。晴也能造成動物肝臟和腎臟腫大,嚴重時可引起肝出血和肝壞死。
在不同品種的油菜籽中芥子油苷含量差得很大。好在榨油之后,它們主要留在油餅中。國家標準規定如果在油餅中的含量低于30微摩爾每克,可以稱為“低硫苷”,而硫苷含量高的品種這個值能到100微摩爾每克以上。如果把油餅做飼料,未經脫毒處理的就可能造成動物中毒。它油中的含量比油餅中要低,再考慮到油的食用量,造成上述癥狀的可能性不大。只是從謹慎出發,即使風險不大,如果能夠回避的話還是應該回避。
油菜籽中另一種重要成分是芥酸,壓榨之后主要進入油中。在動物實驗中,芥酸顯示了對心臟的損害。
簡而言之,享受菜籽油的“香味”,是以承擔有害成分為代價的。
【關于改良的菜籽油】
片中提到,改良的菜籽油使得有害物質的含量降低,而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使得它的營養價值可以與橄欖油媲美。這里說的“改良”的油菜籽,就是通常所說的“雙低油菜籽”——低芥酸、低硫苷。加拿大的雙低菜籽油有個專門的名稱canola,通常翻譯成“卡羅拉油”或者“芥花籽油”。
不同的食物油的最主要區別是脂肪酸的組成。油的化學結構是甘油三酯,就是一個甘油分子上連接著三個脂肪酸。不同的脂肪酸決定了油的性質。脂肪酸可以分為三類: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相應的油通常也就被稱為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很穩定,在加熱儲存中不容易變質,單不飽和脂肪次之,多不飽和不穩定,很容易氧化變質。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飽和脂肪比較不利健康,而單不飽和脂肪比較好。如果把食譜中的飽和脂肪換成單不飽和脂肪,則有助于心血管健康。橄欖油就因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而著稱。菜籽油是單不飽和脂肪含量比較高的植物油,雙低菜籽油的脂肪組成不遜色于橄欖油。
跟許多人想當然的不同,“雙低油菜籽”的“雙低”特性并不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得到的,而是通過傳統的育種技術得到的。實際上,在轉基因技術被應用于農作物改良之前,加拿大就已經培育出了canola。而在中國,也有一些雙低油菜籽品種在各地推廣。
不過北美的雙低油菜籽的確多數是經過轉基因改良的。這一改良是轉入抗草甘膦基因,使得它能夠抗除草劑,從而減輕耕種難度。這一轉基因獲得的特性,跟“雙低”特性沒有關系。
【土榨油風險很多】
片中把“土榨油”作為傳統智慧來繼承。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現實的確也如此。許多人認為這樣“未經現代工業手段處理”“無添加”的油更加“健康”更加“安全”。
然而,現實很殘酷:土榨油并不僅沒有“更安全”,反而存在多種風險。
土榨油中含有游離脂肪酸、色素以及揮發性成分。這些雜質的存在使得油會有各自特有的風味。但是,它們也使得油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就會冒煙。油開始冒煙的溫度叫做“煙點”。煙點與油的種類有關,比如葵花籽粗油的煙點不到110度,而芝麻粗油則接近180度。同種類油的煙點又跟其中的雜質密切相關,大豆和花生粗油的煙點在160度左右,而精煉之后能夠達到230度以上。
油煙不僅是PM2.5的來源,其中含有一種物質叫做丙烯醛。丙烯醛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強的刺激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甚至作為化學武器來使用。除此之外,冒煙還會產生其他的有害物質。而商業化的油一般要經過精煉,目的是除去油中的游離脂肪酸、色素和氣味。經過精煉的有顏色淺、味道平淡、外觀清亮,冒煙溫度能提高五六十度。在爆炒油炸的時候,精煉油在更高的溫度下也不會冒煙。
此外,土榨油會進行高溫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會形成一些苯并芘,是一種致癌物。前幾年曾有媒體報道,某茶籽油中苯并芘超標。而超標原因,就是壓榨之前高溫加熱產生的。
所以,從安全的角度說,“自家榨的油”不如精煉的油好。
植物油中有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維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在精煉中也會被去除一部分。有些情況下,損失能夠達到百分之幾十。因此,從營養的角度說,“自家榨的油”比起精煉的油又有一定的優勢。
不過,對于食品,我們應該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考慮營養。精煉所損失的營養,可以從其他的食物中獲得。而粗油冒煙所帶來的危害,苯并芘帶來的危害,都無法消除。雖然它們的危害不見得立竿見影,但是小的風險,只要能避免也就沒有必要去承擔。尤其是對于爆炒或煎炸,精煉油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