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主導的力量是萬有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的物質存在著不同的層次結構。我們經常說恒星組成星系,星系進一步組成星系團,就是指這種層次結構。所以原則上恒星不一定非要存在于星系中,星系也可以在星系團之外。
那么實際上是怎樣的呢?恒星起源于分子云的坍縮。在星系的引力場下,分子云的密度要比星系之外大很多,這就是恒星形成的溫床。如果有某種觸發,比如超新星、密度波、星系合并等,恒星就可以大量地形成。在星系之外,也有極端稀薄的氣體存在,但是通常處于電離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宇宙是透明的。也就是說,星系外的氣體很稀薄而又很“熱”,通常是無法達到恒星形成的條件的。
從形成的角度來說,恒星基本都從星系中誕生。但由于恒星自身還在不停地運動,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恒星的速度會超過星系的逃逸速度,從而飛出星系。另外在兩個星系發生合并時,在潮汐力的作用下,也會有相當比例的恒星被甩出星系,形成類似“星流”的結構。不過典型的星系中有上千億顆恒星,零星的孤立恒星還有可能被星系俘獲,所以粗略地說,幾乎絕大部分的恒星都處于星系內。
對于星系來說,其產生的條件也類似,一個外在的吸引中心非常有助于坍縮。通常這些外引力場是一些不發光的暗物質暈。在現在的宇宙學觀點下,這樣的暗物質暈大量地存在著,星系團位于大的暗暈中,而星系位于小的暗暈中。所以星系的產生并不決定于它是否在星系團內。和恒星類似,動力學的原因也使得星系能夠進出星系團。實際觀測的結果顯示,大部分星系的周圍并沒有同伴,也就是說它們并沒有處于星系團內。所以,處于星系團中的星系反倒是少數。(作者:王喬)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