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話題來源于百度知道與央視《生活早參考》聯合制作的生活大求真欄目。本文由百度知道核心網友,十六級知道管理員,雪山老虎 整理發布。
在呼和浩特市什拉門更村, 7歲的奇奇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2013年7月14日晚上,奶奶發現奇奇身體有點發燙,于是給奇奇量了體溫,當時體溫計顯示奇奇發燒38度,奶奶在第一時間給奇奇喂了退燒藥, 3個小時后奶奶再次給奇奇喂了退燒藥,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奇奇的病情依舊沒有好轉。奶奶帶他去了離家不遠的謝英珍西醫診所,這是一家私人診所,具有合法的醫療資質,平時家里人也經常去這家診所看病。那天診所里只有謝英珍的兒子丁東升在,一聽說孩子感冒發燒,他就立即配藥給奇奇輸液。
7月16日中午1點多,孩子被120急救車送到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當時小孩已經不省人事,因搶救無效于7月17日去世。
這是一個心痛的故事,誰是悲劇的制造者?我們聽專家怎么說。
北京兒童醫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孩子發燒在38.5℃以內是不需要吃退燒藥的,只有當孩子體溫超過38.5℃時才建議采取藥物退燒。而奇奇發燒38度是不需要吃退燒藥也不需要輸液的,不光是奇奇的奶奶,很多家長都會給發燒沒有超過38.5℃的孩子服用退燒藥。
是藥三分毒,都會有影響有副作用,只是輕和重大小的問題。孩子吃藥后都會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對于孩子而言,很多器官功能還未發育完全,經常吃藥會給孩子的腎臟、肝臟功能造成損害。
發燒38.5℃以內的孩子可以采取合理的物理降溫方法,那物理降溫法都包括哪些呢?我們最常用的就是冰袋或者是冰爽帖,還有酒精擦浴,再有就是溫水浴或者溫水澡。一般對于一個低熱的孩子來說可能家長最方便的就是冰袋。
奇奇生病的當天丁東升并沒有對奇奇的病情做出相應的診斷,也沒有開藥方,而是自己直接配 “液磷霉素鈉”給齊齊輸。
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液磷霉素鈉是一種抗生素,磷霉素鈉用的很多,第一它不要做皮試,第二它的毒副作用比其他的抗生素相對要小一些,所以在農村基層醫療單位用得挺多的。注射用的抗生素,是一種處方藥,主要用于治療細菌感染。那既然是一種抗生素,兒童適不適用呢?80%的藥沒有兒童使用劑量的推薦,但是我們都在用,兒童也在得感染病,那怎么辦縮小成人量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按照不同年齡。按照小孩的劑量超過多少倍完全有可能產生神經系統的反應靜脈注射來得很快直接入血有的時候你要來不及做好急救的準備往往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有死亡的危險。所以對小孩用藥第一我們不要輕易使用,第二我們能口服不打針,能打針不吊瓶,兩條原則以保障小孩安全。
因小小感冒,不合理輸液就要了孩子的命;為疏通血管,定期打點滴已成為不少老年人的習慣……盲目輸液問題在兒童、老人群體中尤其突出。武漢市藥師協會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呼吁公眾重視輸液帶來的危害。
同濟醫院藥學部主任杜光教授介紹:在藥品生產過程中,需添加活性炭等用來吸附毒素,但這些雜質難以完全過濾,有時一瓶藥物的微粒合格,但多種藥物疊加時微粒數量就超標了。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蓄積在毛細血管中,導致供血不足、血栓、水腫、過敏等,嚴重的還可能致癌。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盲目輸液危害比成人更大。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所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此外,在國家食藥監局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也顯示,因靜脈注射而導致的不良反應占到56.7%。輸液微粒會堵塞微血管,因為質量再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含有大量的塵埃粒子、玻璃屑、橡膠微粒以及活性炭顆粒、藥物結晶等。北京某醫院檢查“吊瓶”時發現,1毫升青霉素加入50%的葡萄糖藥液中,可檢出直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據此計算,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而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經常輸液會使藥液中的微粒蓄積在毛細血管中,導致微血管血栓、出血,以及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甚至致癌。有學者對一個一生中輸入過40升液體的尸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尸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此外,長期輸液還會導致人體內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的改變,出現發熱反應、肺水腫、心力衰竭等問題,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輸液速度越快,人體血液循環的負荷就越重,對人體越危險。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掉了的嬌寶貝,哪怕孩子僅僅是少許咳嗽或者有些發熱,在家長看來都是十分嚴重的疾病,如果再碰上連續發熱,家長就更是坐不住了,因此頻繁的去醫院,不停的換藥,甚至要求醫生給予輸液治療。當醫生給開出幾天的輸液、再使用上高級抗生素家長才覺得放下心來。
對于這些問題,我國衛生部正委托專家起草《靜脈藥物輸注規范》。這將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輸液的規范,有望明年出臺,這將大大減少不規范的輸液現象。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