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沒有在看完《動物世界》后,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嘖嘖稱奇呢?比如,老虎、獅子或者獵豹等能在擒獲一只巨大的野豬后,將它迅速吃得片甲不留;老鷹能在空中遠遠地瞄準目標,然后直沖地面將獵物吃光;蟒蛇甚至能一口吞下比自己身體大好幾倍的東西,然后在腹中慢慢消化。在贊嘆的同時,您會不會奇怪動物們究竟有沒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呢?是不是所有動物的消化能力都如此驚人呢?

想要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得先從人類與動物消化系統的構造說起。
蛇的消化能力看上去十分驚人。而且蛇的食欲較強、食量也大。在遇到較大食物時,蛇的下頜能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然后將食物吞入體內慢慢消化。那么,我們不妨先來比較一下人類和蛇的消化系統有什么不同。
說到“消化”,通常包括化學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兩部分。化學性消化是由人類的消化系統來完成,它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即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臟和胰臟。
蛇的消化系統與人類基本相同,同樣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但其消化管的構造與人類有所不同。首先,蛇的食道寬而長,壁薄而富于彈性,內壁有細長條狀突起,伸縮性很大,因此蛇可吞食較大食物。其次,蛇的胃長而壁厚,胃內壁有粗大皺襞、伸縮性很強,食物可在胃內長時間停留,故其每飽食一次,可長時間不進食。
蛇的肝、膽囊、胰臟、脾臟等腺體與人類并無太大差異,分泌的消化液成分也類似。有科學家通過X光成像技術,能夠清晰看到一只小鼠在蛇體內的消化過程。雖然吞食一只小鼠只需要5——6分鐘的時間,但完全消化卻需要5——6天的時間,消化高峰出現在進食后22——25小時內。如果吃的食物多,消化過程則更久。也就是說,蛇的消化過程極其緩慢。
因此,蛇“吃得快”并不等于“消化好”。由于蛇的生存環境限制,蛇養成了特殊的生存習慣:它可以數月不吃東西,然后敞開肚子美美地飽餐一頓。它可以一口氣吞下相當于自己體重百分之五十的食物,為了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必須迅速啟動腸道系統的功能。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蛇的物理性消化比人類的要強很多。蛇在吞食食物后,不會靜止不動,而會開始不斷爬行。一方面,蛇利用肚皮與不平整地面的摩擦作用,本身就是一種高效的物理消化過程;另一方面,通過身體運動,可加快體內新陳代謝速度,使體溫升高、保持消化酶的活性,從而促進化學性消化。
但與蛇相比,人類進食后活動可沒那么積極了。由于進食后,血液集中流向腸胃,腦部供血量減少,相比平時就有些“缺氧”,因此進食后犯困是常有的反應。許多人甚至會在飯后倒頭大睡,這樣物理性消化僅靠消化道壁的伸縮來完成,消化過程相應加長,因而出現消化不良也不足為奇了。
這樣看來,很多時候,與其說消化不良是一種疾病,不如說是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接下來,我們將了解一下,吃素是否可以增強消化能力。
在哺乳動物中有一些“異類”,它們不像人類一樣,只將食物進行一次消化,而要進行“反芻”——它們在進食一段時間之后,再將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進行咀嚼。而有反芻行為的動物,如牛、羊、鹿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食草。
由于草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僅靠咀嚼、消化液的作用難以完全消化。反芻動物的奧秘在于,它們的胃中有四個腔體,分別為瘤胃、網胃、重瓣胃和皺胃。前兩個胃室(瘤胃和網胃)中不僅可分泌消化液,而且在其中有一些寄生的細菌可以幫助消化。因此食物在瘤胃和網胃中,能夠和膽汁充分混合,在共生細菌的輔助下,將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之后動物進行反芻,將食物再次慢慢咀嚼以充分混合,進一步分解纖維,然后重新吞咽。經過瘤胃到重瓣胃,進行脫水。然后送到皺胃,最后送入小腸進行吸收。
這樣復雜的消化過程,能夠保證食物被充分消化,因此這些動物很少會發生消化不良的現象。但對人類來說,相對簡單的消化過程,以及長時間形成的熟食、肉食為主的飲食結構,使食物難以充分消化。再加上暴飲暴食、飯后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消化不良已日益成為困擾現代人的一個頑疾。
而要緩解消化不良的痛苦,只能從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入手。科研人員還將人類的胃腸結構與食肉動物和食素動物作了比較,結果發現人類的胃腸結構雖介于食肉動物和食素動物之間,但卻更接近于食素動物。無疑,就人類目前的胃腸結構上看,我們更適合吃素。
而且,食素還會有很多您意想不到的好處。肉食中缺乏纖維素,這是導致人類便秘的一個原因,而常吃素及時補充纖維素則不會有這樣的煩惱。另外,有關資料表明,長期吃素的人,其體內白血球的抗腫瘤的能血力比長期吃肉的人強兩倍,患心血管疾病、癌癥、痛風、關節炎、腎功能衰竭、大腦癡呆癥等疾病的簇蒙受比率也比普通人多。
因此,何不試著放下對肉食的依賴,轉而尋求更健康的素食生活呢?(作者:林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