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22歲智力就登頂了嗎?

    一則微博說,人的智力在22歲時達到頂峰,27歲就開始消退,有研究跟蹤調查了兩千名18歲至60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發現 12項測試里,有9項的高峰平均年齡是22歲。

    這條微博迅速得到上千轉發,沒到22歲的人大呼幸運,“我還有幾年可以搶救”。超過22歲的人眼含熱淚,“已經過了頂峰了”,“就讓我越來越蠢地度過余生吧”。

    這則微博所述的研究和配圖,來自林崇德主編的《發展心理學》 里“成年晚期的認知”一章。1933年,瓊斯(A.E.Jones)和康拉德(A.S.Conrad)檢測了10-60歲的1191人,發現智力最高峰位于19-21歲間。1932年,邁爾斯夫婦(Miles & Miles)檢測了7-92歲的832人,發現智力最高峰位于18歲時。1944年到1955年間,韋克斯勒(Wechsler)發表論文稱,男性25-34歲、女子20-24歲是智力高峰。

    可見,確實有研究認為智力高峰位于22歲前后,不過,這些研究發表于五六十年前。經過這半個世紀的發展,心理學界對于智力有了更多認識。而每個人老去的方式也大不相同,“22歲開始智力衰退”,并不是一條鐵律。

    智力,可以定義成一種“普適的心智能力(general mental ability)”。智力可以被間接測量,但所有測量都帶有側重,因此也都略有“偏見”。用上心理學家特曼修訂的斯坦福-比奈的測試題,測出的就是一個人“心智年齡(mental age)除以實際年齡(physical age)的智力商數”,又稱T分數。用上比奈-西蒙測試題,測出的就是B分數。用上韋克斯勒的韋氏智力量表(Wes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測出的就是一個人在同年齡中心智能力排位如何,也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平均智商為100的智商值(IQ)。如果像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那樣采用了統計分析方法“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找出“影響著所有智力測試的因素”,測出的就是斯皮爾曼命名的“普適智力因素(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GMA)”,簡稱g因子。

    “22歲智力衰退”微博中,配圖的橫坐標是年齡,縱坐標就是斯坦福-比奈測題的T分數,(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出,相關研究確實是很早之前的),當時對于智力的測量方式是最早的智商——“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這個方法容易在年幼時高估智力,因此在追蹤測試一個人的智商時,也容易顯得“小時神童,大未必佳”。

    現在認為,智力很可能體現了大腦對外界刺激的理解、評估和反應的速度。反應速度越快,智力就越高。而腦中的神經元決定了一個人的反應速度。神經元要迅速放電,要釋放化學遞質,要長出或者消除突觸,都需要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大腦如果受傷、生病、缺氧、衰老、發育不夠、營養不良,都會影響腦中神經元,智力也就會隨之下降。一只32歲的恒河猴大腦中的白質,就明顯少于一只5歲的成年恒河猴。

    如果把人類視為大自然的一個“產品”,那么這個產品在設計時并不是“百年耐用品”。大自然給我們的保修期差不多二十多年——足夠把孩子生下來拉扯到能自己覓食了。等保修期過了,出點岔子,簡直是天經地義。老年人會認知下降(cognitive decline ),因為包括神經元在內的很多細胞確實都老了。大腦里對記憶很重要的海馬,對推理很重要的前額葉皮質,都會隨著我們變老而發生功能變化。如果腦內蛋白質合成出錯,還可能患上目前還是不治之癥的阿爾茨海默病。

    不過,智力下降未必從22歲開始,有些人在30歲后甚至智商還會明顯上升。1969年,心理學家格林測試了24-64歲的個體智商,認為智力在40歲才會增長到最高峰,并且此后也不會迅速下降。1956開始的“西雅圖縱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追蹤了5000多25-88歲的人35年,發現歸納推理、空間定向和言語流暢三種能力的最高峰出現在25歲前后,語言理解的高峰出現在39歲,數學能力高峰則在45歲,不同認知能力間的差異相當大。而我國的研究顯示,大部分人在35歲后智力才開始下降。

    這些還只是考量單一維度的智力。有些研究者認為智力至少可以分為兩種。考察一個人的歸納推理能力,測出來的叫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考察一個人的知識基礎,測出的就是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1970年,心理學家布拉姆、賈維克等人發現,73歲后流體智力才明顯快速減退,而且對于語言知識這類晶體智力,甚至到85歲都不會減退。

    研究還顯示仍有百分之一的幸運兒,活到老邁仍然頭腦機敏、反應迅速。想要保持智力水平,需要注意如下關鍵。

    ①不要傷害大腦的神經元。比如不要使用會改變神經遞質的藥物。任何傷害血管的因素,比如吸煙、酒精、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也都會影響你的智力。而能夠改善身體的有氧運動則像一劑“聰明藥”。一個酗酒嗑藥不運動的20歲大腦,很可能完全不如一個60歲大腦。澳洲研究者曾讓一些自覺健忘的澳洲人每周快走兩個半小時,6個月后再用阿爾茨海默病評定量表里的認知分量表測試時,運動組的平均提升0.26點,而沒有運動的對照組平均惡化1.04點 。

    ②大腦越用越聰明,復雜的認知活動多多益善。多閱讀,多玩益智游戲,多參與文化教育活動,多旅行接受新鮮刺激,以及多掌握一門語言,都對智力有極大好處。

    ③保持健康心理。心理壓力會影響中樞系統。如果你背負著“已經老了,肯定笨了”的沉重負擔,升高的皮質醇對大腦傷害可不小。

    還要強調的是,各種智力測試衡量的都是一種靜態的能力。有些心理學者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智力很可能是處在動態發展中。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rnberg)還提出了智力三元論,認為智力有三要素:成分要素、經驗要素和情境要素。傳統的測驗只能測出成分要素,并不能充分反應一個人在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成分智力”開始衰退的成年人,在加上經驗與情境要素后,完全可能比一個22歲的年輕人更好地完成某項任務。

    最后講一件真事。

    1965年時,市面上的集成電路里只有幾十個元件。而如今,一顆電腦處理器里有數以億計的晶體管。負責美國登月計劃的計算機工程師杰克·加曼曾說:“我們地面控制中心所有設備的總處理能力,只相當于一臺現在的筆記本電腦。 ‘阿波羅11號’飛船的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大約在一塊電子表和一部手機之間。”

    但就是這么個“一塊電子表和一部手機之間”的計算機,把三個宇航員送上了月球。而如今,人們握著比之更強大的智能手機,卻用來刷微博刷微信,讓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撞上了豬,飛揚的小鳥(flappy bird)撞上了柱。

    智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拿你的智力來做什么。22歲對一顆充滿雄心的大腦來說,只是剛剛開始。

    主要參考資料: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發表于 2014-07-07 00:00
    • 閱讀 ( 94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