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這9個思想實驗讓人夜不能寐?

    很多時候,把難懂的哲學命題編成一個小故事,是解釋它們的好辦法。以下是9個著名的蛋疼的哲思。

    【1. 囚徒困境】

    這個經典的思想實驗說的是一個犯罪嫌疑人(外國的)所面對的困難抉擇:保持沉默,或者如實招來。難點是,嫌犯不知道同伙會怎么選擇。

    這里是一個精簡版的「囚徒困境」,摘自于《斯坦福哲學大百科全書》:

    Tanya 和 Cinque 因為搶劫希伯尼亞儲蓄銀行而被捕,被分開囚禁在不同的牢房。比起同伙,他們都更擔心自己的自由。一個聰明的審訊官給了兩人這樣的條件:「你可以選擇沉默或者招供。如果你招了,但是你的同伙沒有,我會放棄對你的所有指控,然后用你的證詞指控你的同伙。但是,如果你的同伙招供了,但是你沒有,那么他們就可以被放走,就輪到你倒霉了。如果你們兩個都招了,那么我會質控所有人,但我可以考慮給你們假釋。如果你們都保持沉默,我就會以非法持槍罪起訴你們。如果你想招,就在明天早上我回來之前,給獄警留個話。

    這個思想實驗告訴我們,在沒有得到充分信息,和面對自身利益驅使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有利于所有人的正確選擇。這種困境在于,對于所有的囚犯自己來說,招供比沉默有利——但事實上最優的選擇是全都保持沉默。

    這種情況在「國際合作」(包括禁止核武器),和我們和外星生命溝通(比如,無視星際間文明互相合作的有利的因素,一定要比它們先放出大招滅了對方才是上策)中比比皆是,

    【2. 神經學家 Mary 沒見過顏色】

    這個問題也被稱作「逆反光譜(Inverted spectrum)問題」,或者「知識論證問題( Knowledge Argument)」。這個思想實驗的含義是對于「從純物理角度解釋宇宙的觀點」的批判,包括「智力活動也是物理過程」的觀點。這個實驗揭示了「非物理屬性」的存在——并且我們可獲得的知識——只能從通過意識活動的經驗獲得。

    Frank Jackson 這樣解釋這個實驗的觀點:

    Mary 是一個天才的精神學家,但因為某種原因,她從小被關在一個黑白的屋子里,通過一個黑白電視機觀察整個世界。她的研究領域集中在視覺感知,我們假設,她研究的是關于我們如何看見熟透的西紅柿、天空,與視網膜能接收到的光的波長的關系,和「紅色」、「藍色」等詞匯通過肺部氣息,讀出「天空是藍色」的這句話(換句話說,Mary 只知道顏色和波長和詞匯的關系。),那么當 Mary 被釋放,從黑白世界來到真實世界的時候,或者給她一臺彩色電視機的時空,她能學到新的知識嗎?

    換而言之,Mary 懂的所有關于色彩物理知識,但除了一件:她從來沒有體驗過彩色的世界。她對于色彩的第一次體驗,是她從來無法預見的;書本上的知識和真實世界的體驗有著巨大的差異。

    這個思想實驗告訴我們,比起客觀的科學觀察,我們能體驗到的總是更要豐富,包括意識本身。它從本質上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個實驗也給我們帶來了對于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想辦法拓展我們的感知能力和意識水平,我們就能開辟新的心理學和主觀探索的新途徑。

    【3. 盒子里的「迦銃」】

    這也被成為「私語悖論」,而且和上一則實驗有點像。在哲學家 Wittgenstein 提出的這樣一個思想實驗里,挑戰了我們對于用語言表述的能力的看法。

    在這個實驗中,Wittgenstein 讓我們想象這樣一組人,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一種叫做「迦銃」的東西。他們不許互相看對方盒子里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盒子里的東西都不一樣,他們都被要求描述一下他們各自的「迦銃」。于是 Wittgenstein 說,隨后發生的表述過程,無法成為「語言游戲(語言的過程)」的一部分,雖然他們不斷描述著盒子里的東西,但對于「迦銃」這個詞的理解,止步于「那個在他盒子里的東西」這個層面上。

    干嘛要提出這樣一個煩人的思想實驗呢?這個實驗的意義在于,我們的思想意識,就好比那個「迦銃」,我們永遠不可能明確知道其他人的想法,其他人到底在說什么,或者其他人思考問題的不同視角。

    【4. 中文房間】

    哲學家 John Searle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只懂英語的人,他坐在房間里,回答外面的人用中文提的問題,但是房里的人有一本問題與答案對照的手冊,這樣就可以讓外面的人誤以為屋里的人懂中文(但實際上完全不是)

    這個悖論在于,他揭示了一個事實:就算計算機技術無比先進,看·上·去已經能用語言自然與人交流,但是它們仍然無法真·正·懂·得語言本身。這是因為從本質上說,計算機永遠只是被限定在「操作字符」上。「中文房間悖論」出名就在于,它徹底干掉了「圖靈論證」的可靠性,并且簡潔地闡述了人工智能所能達到的極限,包括機器學習,和潛在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Searle 的看法是對的,即有沒有可能出現一種看上去和人類一樣具有意識的人工智能?這不太可能,因為 AI 最多只能做到不懂裝懂。所以,我們面對周遭這些「聰明的高科技」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

    【5. 體驗機】

    哲學家 Robert Nozick 的「體驗機」暗示的是一個「享樂版」的黑客帝國的世界。在這本1974年出版的《無政府主義,國家和烏托邦》里寫道:

    假設有這樣一臺「體驗機」,能給你任何你想要的體驗。了不起的神經科學可以模擬你的任何大腦活動,所以,你可能真以為自己正在譜寫名篇、和華萊士談笑風生,或者正在在刷無聊圖。其實你只是浮在一個水箱里,腦后插著電路管線。你會不會一輩子就這樣,預先寫好自己一生的劇本?當然,你不會知道自己只是一缸腌菜,真以為自己正飛黃騰達……你會插上管子么?

    在這里,基本的觀點是我們或許應該插上管子,做一缸腌菜。因為我們身處這個宇宙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而且時常被無意義的環境包圍著,苦難和折磨,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本質上要更好的選擇——哪怕那是人造的。但是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呢? 和什么是對「真實」的定義? Nozick 的思想實驗也許很容易被一笑了之,但它確實困擾了哲學家們好幾十年。

    【6. 電車難題】

    這是倫理學家的問題——你要覺得痛苦,那就怪著名的哲學家 Philippa Foot 提出了它。這個實驗有很多變體,但最早是出現在 Foot 1967 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

    假設你在一個鐵軌變道閘的控制桿前,遠處有一輛失控的火車沖來。鐵軌在你這里一分為二,一邊有5個人,一邊有1個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火車撞死5個人,但如果你選擇變道,撞死一個人,你怎么選。

    對于功利主義者來說,殺掉那一個人情有可原。而康德學派則認為人不能作為利益的代價,道德的判斷不是根據結果,而是動機,他們會提出你不能把那1個人作為另外5個人獲救的的代價。所以,你應該什么都不做。

    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另外一個版本里,沒有分叉路,而是多了一個圍觀的超級大胖子,這個喜歡看煎蛋的胖子的死可以完全擋住火車而救下這5個人,所以,你會不會把胖子推倒鐵軌上?

    這個思想實驗揭示了道德判斷的復雜性,在殺一個人和看著一群人死之間做抉擇——一個永遠膠著在我們的法律、行為、科學研究、政治和戰爭之中的道德問題。「正義」和「邪惡」永遠不是聽上去的那么簡單。

    小編注:我們還可以這樣做實驗,如果鐵軌上的那一個人是你,你會不會為了救自己而選擇殺死另外5個人。

    【7. 小便池里的蜘蛛】

    這個問題讓人聯想到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同樣是一個經典的思想實驗。由 Thomas Nagel 在她的小說《生、死,和生命的意義》中提出,它討論了關于生命的無意義和荒謬。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書的時候,在男廁所的小便池里看到一只蜘蛛,于是獲得靈感。看上去蜘蛛過的很悲慘,時不時被尿一身,而且「它看上去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他接著說到:

    漸漸的,我和它的邂逅讓我覺得過意不去。當然,這可能是它的天性使然,但是因為周遭光滑的絕壁,它哪兒也去不成,而且它也說不出想去哪兒……所以,當這個學期結束的那天,我扯了一截手紙,垂下來靠近它。它的腿搭上了末端,接著我把它拎了起來,放在了地板上。

    它默默地待在那兒一動不動。我用手紙戳了它幾下,還是沒有動靜……我走了,但是2小時以后,我回到廁所,它還在那里沒有移動。

    第二天依然這樣,它的腿已經卷曲,就和死掉的蜘蛛一個樣。它的尸體就這樣在那里待了一個禮拜,然后被清潔工掃走。

    Nagel 因為感情的共鳴,認為蜘蛛應該過的更好——甚至享受人生——離開那個便池。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他害死了蜘蛛。

    【8. 替換悖論】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我們來到一個人類不好肉味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沒有任何一種動物被當做家畜飼養。于是世界上的牛、豬、羊、雞的數量銳減。就如 Virginia Woolf 所寫的:「關于素食主義的爭論遠比人道主義來得激烈。豬將會有強烈的渴求把自己做成培根。 如果地球上都是猶太人,那么豬就滅絕了。」

    沿著這個邏輯,會導出一些詭異矛盾的結論。比如,是不是有20億人的窮苦世界要比10億人的富余社會來的好。如果不是,那么為什么不消滅另外10億人呢?為什么我們繼續過著苦日子而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呢?

    【9. 回到原點】

    這則思想實驗,是我成為 John Rawls 死忠的理由。他讓我們幻想在一個世界里,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一無所知——活在「無知的面紗」后面,我們對現在的政治系統和法律一無所知。更不懂什么心理學、經濟學、生物學和其他科學知識。但對于這樣一群處于原始狀態的人,我們問他們,讓人們從一大串各種社會制度中選擇一個最適合他們的,公平的制度,而不告訴他們任何關于私利和現實世界的信息。

    所以,假設你不知道自己在選擇這樣的制度之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回到現實世界,比如,你是一個活在印度鄉下的窮人?一個挪威的中產階級?或者一個殘疾人,一個百萬富翁?(或者另外一種生物?)

    根據 Rawls 的說法,我們將選擇保證基本公平的權利和義務,保障財產和自由以及平等的公民權的制度,而且追求覆蓋最大范圍的福祉。而且他認為,我們肯定會選擇一個保障公平教育權利和平等工作權利的社會制度。

    (via io9)

    • 發表于 2014-07-06 00:00
    • 閱讀 ( 91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