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Party上,潮水般的音樂響起,"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Party上的女主角站在燭光中心,閉上眼睛,許下了一個愿望。
"喂,你許的是什么愿望?"一旁的好事者問道。
她狡黠地笑了笑,長長的睫毛閃爍著,"不能告訴你哦,說出口的愿望就沒法實現了。"
-----------------------這是文藝與科學的分界線----------------------
嗨,這個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你曾經也扮演過故事中的主角,拼命按捺住想要表達的欲望?因為經驗告訴你——說出口的愿望就不靈了。
這是一種迷信嗎?
不——
【一項心理學實驗】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Peter Gollwitzer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所有的被試寫下一個小目標,然后將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試對房內其他人宣告自己的目標,另一組被試則保密。之后,每個人都有45分鐘的時間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同時被告知,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隨時放棄。
實驗結果發現,沒有把目標講出來的那一組,在45分鐘之內一直都在努力,并在實驗結束后坦言,似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成目標;而"講出來"的那一組,平均33分鐘之后就放棄了,在后來的訪問中,他們普遍有一種"我們離目標更近了"的感覺。
這是什么緣故呢?
【大腦會把"說的"當成"做的"】
Gollwitzer認為,這個問題源于我們的身份認同感。假如別人注意到了一個人符合相關行為意圖的身份時,就讓這個人產生了一種幻覺,他似乎已經成為了他渴求的那種人。宣告我們的愿望,會使我們遠離那條成就夢想的道路,然后我們就會懈怠——盡管我們什么都沒做,只是說說而已。
針對這一現象,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有過更為詳盡的解釋。他提出了"替代作用"的概念。他認為,大腦會把"說的"當成"做的"。雖然通常的情況是,當你實現愿望(或達成目標)之后,才會獲得滿足感。但當你把自己的愿望告訴別人時,他們對你的贊賞、支持,構成了一種"社會現實",從而使你的大腦產生一種已經實現的錯覺,當你感受到那滿足感的時候,你的動力因此降低,該做的事情就懈怠了。后續的學者相繼證明了這一觀點。
【別讓他人成為你做事的原因】
除此之外,說出口的愿望也很容易演變為一件為了應付他人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鄉間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塊兒,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等到孩子們已經習慣于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報酬,最后無論孩子們再怎么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那群熊孩子不樂意了,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你注意到了嗎?在這個過程當中,老人巧妙地將孩子們的動機由內部轉向了外部。起初,是孩子們自己喜歡吵鬧,到了最后,他們卻認為自己是為了老人而叫,這件事再也不是他們心甘情愿去做的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過度理由效應。一旦我們的動機由外部理由所支撐,那么我們行動的力量就會大為減弱。
而大聲宣告我們的愿望,勢必會讓自己陷入別人的目光之中。他們的審視與評價都會影響到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一度躊躇彷徨,你的內心機制會幫你推卸責任。它小聲地暗示著你,"你是為了踐諾才去做這件事,這并不是你的真實意愿。"在不斷的壓力與不斷的暗示當中,你的動機由內部轉向了外部。于是,你的腳步退縮了。
【試著換一種方式】
那么,該如何做呢?
如果你無法忍住把愿望說出口的沖動,或許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將你的目標意圖轉換為執行意圖表達出來。什么是執行意圖?就是使用if…then…的思考范式,它可以作為一種自我監管的工具。比如:
"喂,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想讓壹心理的注冊會員破200萬,所以我每天都要更新最為優質的文章,我要向每一個我所認識的人介紹壹心理,如果我怠惰了,請揍我。"
學習回顧:
1. 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說出口的愿望更容易半途而廢。
2. 這源于我們的身份認同感;同時,大腦會把"說的"當成"做的",動力因此降低。
3. 此外,一旦我們的動機由外部理由所支撐,那么我們行動的力量就會大為減弱。
4.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試著將目標意圖轉換為執行意圖表達出來。(作者:淡水天)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