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現代箭囊開口朝前,而古代箭囊開口朝后?

    射箭既是一項古老的冷兵器技藝,也是奧運會項目之一,很多讀者可能都或多或少看過一些奧運會射箭比賽的鏡頭。

    上圖:勇奪零八年奧運會女子射箭個人冠軍的張娟娟女士

    奧運會的射箭項目使用的弓是現代競技反曲弓,這是一種將精準度發揮到極致的弓種,雖然造型已經變得現代感十足,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古代的傳統弓依然有相通之處。現代反曲弓運動員除了弓和弓的配件之外,也有許多其他附屬裝備,比如護胸、護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無幾。

    然而,現代反曲弓運動員所使用的箭囊,卻和古代的箭囊有一個明顯的區別。

    通過上面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而且開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后,箭羽斜著向上朝前。

    在很多古畫中,中國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但卻是“反著”懸掛的,開口朝后,箭羽斜著向上朝后。類似的箭囊在現代射箭運動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為開口相反,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反向箭囊”。

    上圖:宋代《中興四將圖》中岳飛的侍從攜帶的箭囊

    上圖:明代的箭囊(復原)

    上圖:現代反向箭囊

    然而就小編個人的使用感受而言,在比賽的時候,這種反向箭囊并沒有正向箭囊用起來方便。主要的槽點差不多有三點:

    首先,反向箭囊在射箭的時候,人無法看到自己的箭桿,只能順手回身去摸箭,然后抽箭,而且很難知道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正向箭囊則可以直接看到箭桿,一眼就能看清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

    其次,反向箭囊的抽箭動作,是右手拿著箭桿的中間甚至下端抽出,而射箭需要將箭尾凹槽卡入弓弦上固定的搭箭點,所以抽箭之后,右手要移動到箭尾,進行搭箭,比較麻煩。而正向箭囊的抽箭,則可以捏著箭尾抽出,可以直接搭箭。

    上圖:反向箭囊的抽箭,是手持中間甚至下端抽出

    上圖:反向箭囊抽箭之后,要將右手移動到箭尾端,進行搭箭動作

    最后,帶著有箭的反向箭囊沒法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因為有箭桿箭羽在那擋著,要是個體重重點的大胖子配上質量不好的木箭,一靠上去,箭桿直接斷了。但是正向箭囊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任何椅子,隨便坐,隨便靠。

    畢竟人家奧運會運動員是專業的,他們的選擇,一定是非常科學的。不僅現代弓的選手偏愛使用正向箭囊,就連一些傳統弓項目的選手,也開始使用改良的傳統箭囊,將箭囊的開口朝前。

    上圖:使用改良箭囊的傳統弓愛好者

    在古代,箭囊對于弓箭手,比彈夾對今天的士兵而言還要重要。子彈小,可以散著放,而箭枝長,無法隨身攜帶,只能放在特定的裝具之中。盡管如此,中國古代的弓箭手們依然選擇了“不好用”的反向箭囊。

    而且,這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文明也都偏愛這種“反向”的箭囊。從日本一直到東歐,到處都有能看到這種“反向”箭囊。

    上圖:日本的箭囊

    上圖:土耳其傳統箭囊

    生產正向箭囊對古人來說,并沒有任何難度,不存在生產工藝達不到的問題。而且箭囊懸掛在身體右側,而刀劍類武器都懸掛在左側,并沒有影響。

    然而,古代弓箭手和現代運動員所考慮的點是不一樣的。

    現代運動員只考慮在賽場上靜止不動的情況下如何射準,而古代弓箭手則考慮如何在顛簸的騎馬、跑動中保證攜帶箭的穩定性。畢竟打仗不是比賽,不會給你機會讓你站在那不動射一個下午。

    上圖:現代射箭比賽都有固定的起射線,靜止打固定距離的靶子

    正向箭囊雖然方便,但是有個硬傷,箭羽斜著向上朝前,在向前跑的時候,迎面來的風吹在箭羽上,會形成不穩定的阻力。這個阻力并不大,不會影響射手的奔跑速度,但是這個阻力卻足以把箭桿吹得到處搖晃,如果跑速夠快,甚至會讓箭囊搖晃。

    這還僅僅是步行奔跑,如果是在顛簸的馬背上,則氣流更為復雜,箭桿、箭囊亂晃,甚至會像廟里搖竹筒抽簽一樣將箭蕩出去。

    另外,向前的箭桿本身就會影響射手的一些動作,如果箭桿亂晃,那么影響就更大了。

    而“反向箭囊”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箭羽斜著向上朝后,這個角度非常像鳥類翅膀上的飛翎,迎面吹來的氣流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向后的力,不僅不會亂晃,而且這個向后的力還會讓箭囊更為穩定。

    所以在現代的射箭項目中,“反向箭囊”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現代射箭項目有一種項目被稱之為原野賽,這種賽制中,運動員需要經常跑動,這些運動員則偏愛使用反向箭囊。故而現代反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原野箭囊”,正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場地箭囊”。可見反向箭囊的穩定性設計,是非常合理的。

    上圖:原野射箭賽中使用反向箭囊的選手

    而且,古代騎射手有時候會策馬飛馳,箭桿難免會受不住顛簸,如果頂上逆風,風太大了也許會將箭直接刮飛。所以古代的騎射箭囊還有個黑科技,那就是在箭囊中放置很多毛氈,這些毛氈會對箭形成一種擠壓力,確保箭的穩定。

    上圖:傳統騎射箭囊內部的毛氈

    除了常見的“反向”箭囊之外,中國在隋唐一直到宋朝,還有一種被稱之為胡祿的特殊箭囊。這種箭囊是受到西域騎兵的影響而誕生的,也是一種適合騎射的箭囊,但是他的開口卻是朝前的。

    上圖:壁畫中的胡祿箭囊

    胡祿非常長,將箭整個的放進囊中,箭頭在上,箭羽正在下,用的時候打開蓋子。其優點是完全不用考慮箭是否會掉,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箭頭,選擇特定的箭頭進行射擊。但是胡祿箭囊的造價過于昂貴,所以宋代之后逐漸被擠壓式的反向箭囊所取代。

    上圖:胡祿箭囊(復原)

    另外,在西方國家還流行一種背式的箭囊,比如經典的羅賓漢形象,便是手持長弓,身背箭囊。

    上圖:經典的羅賓漢形象

    這種箭囊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進行速射。手向后摸到箭尾抽箭,直接搭箭就可以進行射擊,如果熟練使用的話,使用這種箭囊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射速,而且這種箭囊非常深,即使有輕微的顛簸也不會有箭掉落。

    但是這種箭囊在中國古代卻并不多見,因為并不符合中國古代的戰爭需要。

    首先,古代中國的弓箭手偏愛用大拉力的弓進行遠距離的精準射擊,有時候還得盡量射穿敵人的鎧甲,用輕飄飄的弓對付近距離的無甲目標,不是中國古代弓箭手的追求。古人說:“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體現。而速射是無法保證弓的拉力和精度的。

    其次,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弓拉距都很大,很多時候要拉到耳后,所以箭也很長,動輒90公分甚至一米,這種長箭在背式箭囊中很難順利抽出。就好像秦始皇身背長劍,遇到荊軻刺秦的時候,三番五次沒辦法拔劍。

    上圖:西方的小拉距,其弓弦只到臉頰

    上圖:東方的大拉距,弓弦已經拉過耳朵

    總而言之,現代射箭運動員和古代射手的需求不同,要求不同,才產生了這種有趣的小差異。

    • 發表于 2017-10-09 00:00
    • 閱讀 ( 134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