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面對地震,人類總是束手無策?

    8月3日16:30,云南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發生6.5級地震,截至目前,地震遇難人數達391人。為什么近年來大地震似乎頻繁爆發,而我們又無法精確預測大地震的發生呢?

    《科學大眾》雜志不久前刊發的采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的這篇報道,或許能讓我們從更客觀、更深入的角度來認識地震。

    Q:為什么最近10年, 平靜的地球總是大發脾氣,強地震頻發?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即近10年的時間,在全球范圍內強烈地震頻頻發生,特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南亞地震帶,7級以上強震頻繁發生:2010年1月13日, 海地7.3級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9.0級特大地震……特別是2004年蘇門答臘9.3級特大地震的發生,打破了全球范圍內近50年來未發生過8.5級大地震的異常平靜。2000年以來,全球大地震更加頻繁了,共發生6次8.0級以上地震——這標志著全球范圍內已進入強烈地震活躍期。

    從目前的規律看,全球每年發生大概5萬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平均起來,7級以上10~20次、8級以上1~2次。地球似乎由之前的“靜音”狀態調成了“振動”狀態,頻發地震,主要是因為地球始終處于一個不斷運動的狀態中,地球內部在不停頓地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而造成的。

    在地球物理研究中,有著名的三大學說(理論),即發軔于奧地利學者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日本學者提出的海底擴張理論,以及以這兩者為基礎的板塊構造假說。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大陸一直是在漂移,始終處于一個“悲歡離合”的過程。非洲、南美洲、南極洲、澳大利亞最初也是在一起,只不過是經過2.5億年的海陸變遷之后,才形成了現在這個狀態。有人提出,再過2.5億年,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根據大陸漂移學說,2.5億年后,南京或許已不在現在所處的位置了,坐標系會完全改變了。

    和大陸一樣,海底也并不是一直穩定的,它也在不斷地擴張。根據板塊構造假說,大陸和海洋分為很多塊體,而且塊體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會發生碰撞。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就是由于兩大板塊錯動產生的。此次地震是日本地震記錄史上震級最高的一次,為在板塊交界處發生的逆斷層型地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沖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于北美板塊向西運動數厘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此次大地震。

    我們在地表所見到的眾多景觀和現象,如高山、深谷、河流、湖泊、海洋和那壯觀的海陸變遷,以及各種地質現象和地球物理場表征。這一系列異常現象展布和其形成與運動的軌跡,都是地球內部物質交換、能量交換及其物理-力學-化學作用的深層過程與動力學回應的產物。

    Q:為什么面對地震,人類總是束手無策,很難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震預測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當今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分兩派,中國人也存在兩派。地震之所以很難預測,其難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入地難。對人類來講,上天、入地、下海,這是人類向地球和宇宙挑戰的三大壯舉。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上天、下海,其實上天、下海很不容易,可是入地更為艱難。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趙九章先生曾引用白居易《長恨歌》中兩句詩來形容地球物理學:“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意思是說,我們研究的東西(地球內部)都看不見,只能靠地表觀測以及數據的反演,去了解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和結構,以及物質能量的交換與變遷。

    因為地震震源發生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在中國主要是淺源地震,僅30千米左右。而在我國西部的某些地區以及青藏高原東部有中源地震,震源約在200 ~ 300千米左右的深度。只有東北邊的綏芬河有深源地震,震源達到600千米左右,其他地方都基本都是淺源地震。可即使是10千米、20千米的淺源地震,我們也無法鉆到地下10千米的地方,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入地很難。

    第二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從事地震的人都希望發生大地震的樣本多一些,好從中總結規律,摸清其中的機理。可又不希望發生地震,正如1835年3月,進化論的開創者達爾文在剛剛發生過強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市,面對一片廢墟感慨道:“通常幾萬年的變遷,但在這里只用一分鐘就毀滅了。”再說地震的震級大小也不是人類可控制的,因此很矛盾。

    第三是震源機制的復雜性。比如日本3·11地震,主要是由于兩大板塊上下碰撞造成的。但各地震的機理不一樣,盡管地震預測目前已有一些理論模型,但是和實際還有很大差距。

    這些都是橫亙在地震科學工作者面前的重重險阻,使得地震預報充滿艱難性。而全球范圍內地震趨勢,特別是在東南亞及周邊地域是強烈地震相對集中地區,地震的發生是值得關注的。

    Q:迄今為止,歷史上有沒有成功預測地震發生的實例?

    有,這里我們舉兩個地震預測的例子,首先是我國的遼寧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這次地震發生之前,離海城120米左右的地震臺,記錄到幾個很小的地震,過了幾天記錄到了幾十個小地震,又過了幾天,記錄到了幾百個小地震,又過了一段時間,在地震分布圖上已經數不清到底發生了多少次地震。在此情況下,遼寧省地震局向省委報告,由省委發出警報——海城即將發生地震。據估計,這次成功的預報至少減少了10萬人的傷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做出的具有減災實效的成功預報,也是全球預報強地震最成功的一次,更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美國帕克菲爾德地震也是歷史上預測成功的一次地震。帕克菲爾德處于美國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斷層附近,這個小鎮很小,只有37個人,在有儀器記錄以前,也發生過3次6級以上的地震,即1857年、1881年和1901年帕克菲爾德地震。而有儀器記錄以來,也發生過3次6級以上的地震,即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帕克菲爾德地震,平均每22年便有規律地發生一次帕克菲爾德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此建立了地震預測試驗場,匯集了大量的專家,并在靠近所預測的帕克菲爾德地震未來震中的地方,使用大地測量方法、應變儀、傾斜儀等前兆儀器,做長期、連續、精確的地殼應變測量,希望能記錄下任何可能的前兆性滑移的應變資料以驗證理論。

    多方觀測之后,他們預報在1988年到1993年間會發生一次6級左右的地震,事實上這幾年中一直沒有地震過,直到2004年才發生了一次地震,但科學家們考慮到預報地震的位置是對的,與之前發生的6次地震相比,地點一致,破裂也發生在同一斷層上,震級也是對的,所以這次預報也算成功。大家想想,晚了這么多年的地震預報還算是成功,說明地震預報實在是太難了。

    Q:既然地震這么難預測,那以后漫漫長路,地震研究者將如何進一步提高地震預測的精準度呢?

    作為地球內部爆發的災害之一,地震帶給人們的猝不及防和觸目驚心的破壞和劇痛。但地震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卻像一盞明燈,照亮人類無法進入的地球內部。

    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比較小,過一會兒后,水平運動的S波就到了,才會造成較大的破壞。如果能夠實現利用P波和S波出現的時差來進行地震預警,這其中最短也有10秒左右,最長不超過1分鐘,對于大地震來說,即便是小于1分鐘的時間差也能減少不少損失。

    因此,目前國家地震局正計劃在全國再增加3000個地震臺(網),保證全國每個縣城至少有一個臺(網),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哪怕只是局部地區發出預警,也可以減少很大的損失。目前日本和美國也都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通過觀測地震波,就可以確定地球內部的結構。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實現地震預警,為地震避難,找到1分鐘的提前逃生時間。

    除了地震預警,科學家們還在從事地震預測方面的研究。當前,美國已在圣安德烈斯斷層地區,日本在東京地區進行深井觀測,期望能早期獲得地下微小破裂的響應,以實現地震預報,而中國科學家也在相關方面進行努力研究。

    盡管地震預測的難度很大,特別是短期和臨震的預測遠沒有過關,但我不認為“地震是不可預測的”。我們必須刻苦奮進,把握地震預報的切入點:越過地平線,不停息地去“撫摸”強烈地震發生與發展的“脈搏”。也就是說,在地震發生的地方,首先要看看深部介質的組成是什么、性質是什么、結構是什么,從而推測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震科學工作者從來都未曾忘記過這是自己的天職。愛因斯坦曾說過:“世界的永恒的奧秘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地震預測亦是如此。

    (本文來自《科學大眾》記者白玉磊、陸艷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的采訪,原文刊發于《科學大眾》雜志)

    人物簡介:

    滕吉文,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研究,特別在地球深部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有較深造詣。先后主持過和正在主持國家、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多項重大和重點研究項目與國際合作項目。曾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重大成果與科技進步一等獎、特等獎、攻關獎。

    世界歷史上典型大地震的回顧:

    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8.3級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國海原 8.5級大地震;

    1960年,智利康賽普西翁大地震,連續遭到225次強烈地震襲擊,其中超過8級的3次,超過7級的10次,最大8.5級;

    1966年3月8日,中國邢臺6.8級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唐山7.8級大地 震;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級地震;

    1999年9月21日,中國臺灣集集7.6級地震;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6.8級地震;

    • 發表于 2014-08-04 00:00
    • 閱讀 ( 75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