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有很多關于不吃早餐危害的內容,涉及方面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膽結石等等。為什么不吃早餐反而引起肥胖,從而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呢?一種合理的解釋是不吃早餐,使人主動攝取更多的熱量,總的熱量反而增多了。所以發生肥胖,繼而發生高血脂、高血糖,慢慢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和膽汁淤積,為心血管疾病和膽結石打下了基礎。聽起來很合理,實際上也有很多證據。各種論壇上有很多,專業文獻里也有很多。但是,真實情況如何?這個問號如果交給我,我還得把它交還給你,因為從科學角度來說,還不好說。

2013年9月份《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雖然大眾和很多專業人員都認為不吃早餐會導致肥胖,但是這種認識不是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的。這篇文章分析了大量已發表的,論述不吃早餐會導致肥胖的文章,發現大多數并沒有提供證據,而只是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且有的引用并不嚴謹,甚至干脆引用錯了。其中一篇被引用最多的研究,其研究結論只是說明不吃早餐和肥胖有相關性。但相關并不意味著因果,也許不吃早餐和肥胖只是同時出現,而被引用的時候就說成了不吃早餐會引起肥胖,把兩者說成了因果關系。更有甚者,將沒有相關的研究結果也當成有相關的引用。從醫學的角度,僅僅有相關性的觀察是不能得出因果相關的結論的。能夠作為有力證據的,應該是前瞻性的隨機對照試驗,這樣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也可以減少主觀認識對研究結果的影響。而現有的隨機對照實驗結果實際上是存在矛盾的。
其實這種認識超越證據存在的現象非常常見,原因在于人們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很多文化當中都把早餐當成最重要的一餐。于是在接受信息時,會很自然的接受支持早餐重要性的說法,過濾掉相反的證據。以筆者本人來說,在一開始準備收集資料寫這篇文章之前,已經預設了為不吃早餐有害找證據的立場,所以不自覺的就想要忽略一些研究,比如有的研究就證實:不吃早餐每日熱量并沒有報復性的增加,是保持恒定甚至減少。一旦固化了這種觀點,就會自覺地傳播不吃早餐導致肥胖和疾病的說法,而這樣的說法發表出來之后又成為他人加深認識的來源。
至于經常不吃早餐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病,影響學習能力的說法,與肥胖的問題一樣,至多是相關性,很難建立因果關系。實際上,不吃早餐作為影響健康的行為,可能是主謀之一,也可能是打醬油的之一。2013年5月份《營養學雜志》發表了一項涉及將近四萬人的觀察研究,跨度大約是30年。結論是: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包括總熱量攝入、零食的攝入,以及不吃早餐的習慣都和其家庭經濟、教育條件有關。經濟地位越低,教育水平越低,總熱量攝入越多、吃零食越多,也越經常不吃早餐。這種影響會持續存在,至少30年。實際上,在發達國家,社會經濟地位低下、教育水平低已經確定和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精神疾病、糖尿病、心臟病等等。這里面,當然不止吃不吃早餐那么簡單。
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研究早餐和眾多健康問題相關性的文章當中,也很少單獨把吃不吃早餐拿出來探討,而是往往和其他飲食因素一同出現,比如食物的營養構成,食物中纖維的含量,零食和碳酸飲料的消費等等。所以,過于強調吃不吃早餐的重要性,也是偷懶之舉。
總之,雖然不吃早餐的危害被大眾熟悉,也廣泛認可,但從科學角度來說,并沒有可靠的證據。過于強調早餐吃不吃的危害并不科學,應該結合其他膳食習慣一塊考慮。
(作者:lw56102,健康中國人網總編、科普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