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懂外語,不一定會交流?

    一位西班牙朋友表示周圍有很多朋友在學中文,一位意大利資深飛行員朋友也不能高枕無憂,正試圖在中國航空公司里找份工作,學中文也是遲早的事,當然也有很多歐洲人來到德國學德語找機會。這是很好理解的現象,除了德國,歐洲經濟十分不景氣,語言學習潮流從來都隨經濟走向。

    而在中國,學英語長期以來是義務。多少倒霉鬼都栽在英語四級上,每次都考59.5分而拿不到大學學位證,好冤:吃自己國家的糧食,拾人家的牙慧?

    在中國,英語四級是高等教育,可中國人在國外向來是餐廳打遍天下,學語言為的是基本生存。

    抱怨英語難的中國人是因為還沒學法語,抱怨法語難的人是因為還沒學德語。在德國生活的人,大部分人上過語言班和融入班,在那里可以一睹各國人的“命運”:來自科索沃的姐姐說起德語來像開著一輛壞透了的車,時停時開;最角落里的西班牙兄弟打著不穩定的西語顫音,而最讓人受不了的還是那位中國大叔,說起德語來像日本武士般不容分說,卻讓聽眾想一劍封喉。

    德語里最難的一個音是“r”,在中文里是沒有的,讓中國人困惑,急躁,神傷——到底是喉嚨管哪個部位發出來的?德國流傳這么一個傳說,一個大半輩子呆在德國的中國人臨終前,把妻兒召集床前,大家等著他揭秘一個天文存單,不曾想老頭子說,我終于能發這個音了,“r……”,然后無憾地離開了人世。

    德語的句子也較復雜,并且語序相當不一樣,謂語動詞或者情態動詞經常排在句末,中國人說著說著就走丟了,像經歷了一場長跑,長得足以忘我忘他,自然謂語就給跑丟了。

    中國人無論是學習德文還是英文,都是無絲毫優勢的,因為它們是和中文八竿子打不著的另一套語言系統。可在中國,學英語的積極性莫名其妙地高,小朋友一見到外國人就來主動過來練英語,管他是來自英國還是法國,還是非洲。

    但是學外語到底是在學什么?除了中國學生“升學”、“找工作”等實用主義理由,有兩種主張。第一種認為語言不過工具,第二種認為語言就是文化本身。但共識是,語言文字是另一種文化難以逾越的屏障。

    中國人遍布全世界每個角落,可見中國人的適應能力之強,但很多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即使學了一定程度的當地語言,仍然保持著嚴格的中國式交際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融入不是主要目標,而是享受當地好的空氣質量和福利制度,尤其是教育系統,語言即使磕磕巴巴,能混就行,全指望下一代了。

    中國人喜歡把酒言歡,而這個“歡”更多的是觥籌交錯,推杯換盞間用烈酒把對方灌倒,中國人講究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中國人的處世哲學是察言觀色,禍從口出。

    而西式聚會,鮮有椅子,大家舉著紅酒杯一對一,或三三兩兩地交流,很多是初次見面或者二次碰頭,這樣你可以結識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沒有椅子固定下來,自然加速了聚會人員的流動性,也就增加了交流的覆蓋率,實打實靠的是語言和談吐。

    在交流初期,作為一個外國人,說出當地的語言,對當地人來說是件新鮮的事情,就像逗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新鮮感和喜悅感油然而生,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就覺出交流的無力,或者寡味。

    不僅中文有“言外之意”,德語里也有“zwischen den Zeilen”,說的就是字里行間,弦外之音。沒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以及相應的幽默感,難以體會到文化的碰撞,交流的酣暢。

    而且每種語言有其各自的表達特點。能說英語的中國人有時候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在某些時候用英語表達更自然和順暢,這種差別不是來自語言上的缺陷,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差別。中國人形容某種事情總是拐了好多彎,不輕易直接顯露自己的好惡和評價,將寫意發揮到了極致。古代,中國人寫美女,不說她如何之美,也不說自己如何為之傾心,而是“沉魚落雁鳥驚喧”;至今,“說出來就沒意思了”,“不識趣”,“不懂事”云云,強調的是可意會不可言傳。在這種含蓄的文化環境中,表達好惡是一件困難甚至尷尬的事情,但換成英文表達卻似乎更容易說出口,因為英文的文化環境不一樣,人的某種表達障礙消除了。而且對于另外一種文化因為距離感,而少了些忌諱。

    有外語運用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理解,更有分歧,甚至對抗。

    在德國Essen最近一次音樂節上,幾位外國人轉戰各家酒吧喝酒,其中一位在德國呆了一年的黑山人被門衛攔在了酒吧門口,對方沒有給出沒有任何理由和交代,并挑釁說“你一口糟糕的德語”。這樣的經歷對于外國人來說是噩夢。

    而更微妙的是文化對抗。

    一德國男人和一中國男人聊男女關系。前者說,“我不能忍受早上醒來而旁邊睡的不是我老婆。”后者一邊說“我也是”,一邊竊想,有病啊!搞完就洗洗回家,干嘛還睡一晚?

    最有力的文化對抗不是語言力所能及的。電影《老爺車》(Gran Torino)里,Clint Eastwood飾演的沃爾特旁邊住的是一家亞裔大家庭,他們說著自己的語言,和美國人不相往來。有天沃爾特硬漢般地吐了一口痰,坐在露臺上的鄰居老太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回擊了一口痰,其量之大,勢之強,動作之敏捷,如當頭棒喝,令英雄瞬即氣短。

    鄰居間可以不交流,可是相互做生意就麻煩了。德國人永遠不知道中國人的“笑而不言”意味著什么。一位德國朋友向我求救,擁有一家視頻制作公司的他,和一家龐大的中國通訊設備公司有業務來往,可在談進一步合作時,卻遲遲無法推進,對方從不說“不”,當然也不說“好,這就辦”。他們缺的不是翻譯,而是文化理解。中國人有兩套語言系統,一套是嘴上的,另一套是心里的。

    所以,學語言是一種語言技巧的獲取,更是一種文化和規則的理解和獲得。

    可對于中國人來說,最驚奇的發現莫過于西方人能學一口流利中文,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普通話聲調的人都是有語言天賦的人,同時也是聰明人,但有些人同時也學會了中國人的某些陋習,學會潛規則,學會送禮,城鄉歧視,階層歧視。

    而長期呆在西方的中國人,學會了規則辦事,身心放松,假如再轉戰國內,免不了四處碰壁,手忙腳亂。

    所以,獲得不見得全是好事。學語言,學好學壞,不看廣告,看療效。

    (選自: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作者:張冬方)

    • 發表于 2014-08-18 00:00
    • 閱讀 ( 731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