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邁克爾·斯金納(Michael Skinner)和同事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論文描述的是:一批懷孕的雌性大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與農用化學品發生了一次僅有的接觸,導致后代的基因表達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甚至影響到了第四代幼崽。

爭論的焦點在于論文的結論:這些可遺傳的變化并不是因為DNA突變、而是所謂的“表觀遺傳標記”(epigenetic mark)的改變而引起。表觀遺傳標記是一類連在DNA上的、可以調節基因表達的小分子。根據傳統的遺傳學理論,當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時,所有的表觀遺傳標記(除一些特例外)都會被清除,而且會經過兩次“重置”。因此,下一代身上應該不會出現任何后天獲得的表觀突變。

自2005年起,斯金納的團隊和其他團隊發表了許多關于獲得性特征的跨代遺傳研究。研究主要以植物和大小鼠為對象,同時還有蒼蠅、蠕蟲和其它生物。這些研究結果不禁令人發問:同樣的現象也會出現在人類身上嗎?
對于這個問題,斯金納在《環球科學》2014年第9期的《環境傷害會遺傳》中,做出了“基本上一定會”的回應。鑒于人類和其它物種在生物學方面有許多相似點,他認為,這些研究可以向我們暗示,環境污染——無論是燃料污染,還是農藥污染——是導致某些從未接觸過這些污染物的人患病的部分原因。這些人,只是從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身上,遺傳到了有害的表觀突變。
許多科學家在科學論文和大眾媒體上指出,要將老鼠的實驗結果與普通人的經歷聯系到一起,還有許多尚需解答的問題。比如說,實驗中的所有嚙齒動物都被注射了高劑量的有毒化學物,而通常,人類只會通過皮膚、嘴巴、鼻子接觸微量的有毒物質。而且,實驗動物經過嚴格人工控制和繁育,其遺傳背景、飲食和日常活動都一樣,人類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不過,如果表觀遺傳真的發生在了更多人的身上,研究人員就能發現它帶來的效應嗎?無論是從道德角度,還是現實情況來看,要回答這個問題都困難重重。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許是:只有當表觀遺傳的跨代效應表現在第四代后代身上時,我們才能言之鑿鑿地說,這確實是一種可以遺傳的性狀;對人類而言,這意味著,孕婦受到的環境傷害,必須能體現在曾孫的身上——也就是大約75年后了。
(撰文:W·韋特·吉布斯/W. Wayt Gibbs;翻譯:易小又)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