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小說演義甚至是歷史記載、考古資料中,古代士兵所用弓的拉力都非常變態,動輒以石、鈞來計算。折合成今天的重量單位,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比如《呂氏春秋》里面,就記載了“齊宣王挽弓”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戰國時期的齊宣王喜歡射箭,所用的弓不到三石,但是身邊人都拍馬屁,說他用的是九石的強弓,全天下只有齊宣王能用。直到齊宣王死,他也不知道自己用的其實只是三石弓。

▲齊宣王就是民間傳說中丑女鐘無艷的丈夫
這個故事背后的哲理,咱們就不多說了,但是說明一點,在先秦的人看來,能開三石弓不算稀奇。按理,當時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三石為三百六十斤,當時一斤約為250克,三石折合一下也有今天的180斤,折合一下大約是200磅,放眼全球,幾乎沒人能拉得動。

▲開弓200磅的神人,因此創造了當代的世界紀錄
當然,這是個寓言故事,咱們不必認真。但是在很多史籍記載中,弓的拉力也相當變態。
比如《新唐書》里的張士貴、王忠嗣,用的弓拉力為一百五十斤。唐代一斤約為660克多,折合一下大約相當于今天的200斤,220磅。

▲唐代壁畫中持弓矢的武將形象
《宋史》載,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北宋后期一斤為640克,這么一算,另外,宋代經常召集各地可以開兩石弓的人進京充當衛士,宋代一石究竟多少說法不一,即使按最低的92.5斤(宋代斤)計算,兩石弓的拉力也將近今天的240斤。

▲宋代禁軍弓箭手
對于這些天文數字,有的人認為中國史籍記載夸大其詞,不可信;有的人認為是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發生了退化,體能不如這些古人。
其實,這都是因為古人測弓拉力的方法和今天不同所導致的。我們今天測弓拉力,是將上弦后對弓弦施加力,測出這個力的大小作為弓拉力的讀數。然而,這種測力方法直到明代才見于記載。之前的測法,并非如此。

▲明代《天工開物》中,測弓拉力的插圖
《周禮注疏-考工記》中,漢代學者鄭玄曾經做注解,簡單記載了古人的測力方法:
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
也就是說,古人測弓拉力的時候,是沒有上弓弦的。具體的方法,今天已經無從知曉。
但是通過明代復原宋代神臂弓的拉力數據和記載的宋代神臂弓拉力數據做對比可知,明代以前的弓拉力數據,普遍比明代大一倍,需要換算后再將數據折半才行。
有個記載可以作為佐證:南宋兵書《翠微先生北征錄》曾記載,箭頭三錢重、箭身十錢重的箭,要用拉力“一碩”的弓去射。以此書前后文可知,一碩即一石。宋代一錢大約四克不到,折算下,這樣的一支箭約51克重。

▲小彩蛋——《清明上河圖》中使用木制長弓的宋代鄉勇
箭重和拉力是有關系的,拉力增加,箭重也要增加,箭如果過輕,則發射時作用在箭身上的能量少,作用在弓身上的能量多,會影響弓的壽命甚至直接導致弓的損壞。
一般來說,今天的最低標準是每磅拉力七格令,折合成常見的單位差不多一斤拉力的弓配半克重的箭。而戰弓要想發揮更大的效能,更需要配重箭。
宋代一石,有的說是九十二斤半,有的說是一百二十斤。南宋初一斤625克,按照九十二斤半計算,是今天的五十七公斤,125磅。按照一百二十斤算,是今天的七十五公斤,165磅。折合一下,分別為每磅6.4格令和每磅4.85格令,均遠低于今天的最低配箭標準。
合理的推測,應當取一石一百二十斤,165磅,折半為82.5磅,折算下是每磅9.7格令,這樣的配重是非常符合戰弓需求的。

▲重箭的破甲性能好,要對付身披重甲的鐵浮屠,必須配重箭
明清兩代的測力方法與今天相同,所以記載中弓的拉力也變得“合理”起來。
比如《明會典》記載,永樂年間明軍確定戰弓制式,拉力分為四十斤、五十斤、六十斤、七十斤四等。明代一斤比今天略重,折合下,大約是48斤到84斤,即53磅到93磅。
到了明代末年,戰爭頻發,情況稍有變化。按明末的《天工開物》記載,戰弓的極限為一百二十斤,約合今天144斤,即160磅;最低為56磅。

▲明代《射雉圖》中的弓箭手
清代弓箭有很多留存到今天的實物,尤其是故宮珍藏了許多清代皇室成員的弓,部分弓上有關于拉力的銘文或者便簽。清代以力為弓的拉力單位,一力為九斤四兩(即9.25斤,古代一斤十六兩),折合下,一力約為今天的11斤,約12磅。
清代遺留的御用弓箭拉力數據如下:
順治御用花樺皮弓:七力,84磅。

康熙御用樺皮弓1:十一力,132磅。

康熙御用樺皮弓2:七力半,90磅。

雍正御用樺皮弓:四力半,54磅。

乾隆御用金桃皮弓:三力,36磅。

乾隆御用吉慶錦弓:五力半,66磅。

乾隆御用黑角樺皮弓:七力,84磅。

咸豐御用金桃皮弓:五力,60磅。(沒找到合適的圖,抱歉)
另外,清代武舉考試實射弓拉力為:騎射三力,即36磅,步射五力,即60磅。當時軍隊所用實戰弓的拉力,也大致在這個區間內,為三力到七力。當然,能開七力以上的人也有,但那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銳。

▲法國人記錄的清代武舉步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弓大多在拉滿三尺(約96厘米)的情況下測力,而今天的測力則是在拉到28英寸(約71厘米)的情況下測力,所以如果要按照今天的標準,清代弓箭拉力的數據還要縮水。

▲今人繪制的清代弓箭拉力曲線圖。可見清代八力弓折算為96磅,但是按照今天標準在28英寸下測力,則為72磅。
而且,古代的弓分為實射弓和力弓,力弓即單純練力的重弓,不能實射。所謂岳飛挽弓三百斤,也是指力弓。古代科舉考試,力弓項目的最高上限折合成今天的單位大約是180磅,而且能達到這個成績的人也并不多見。

▲如今開重弓依然是一種雜技項目
總之,古人作戰用的實射弓,在40磅到160磅這個區間內。
那么,今天的人能開多重的弓呢?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人,自然開不了太重的弓。但是經過系統的訓練,今天的人也能夠達到古人的水準。

我本人可以嫻熟的使用30英寸(約76厘米)拉距下50磅的傳統弓進行射準,如果單純較力,可以開90磅以上。而我的朋友當中,不少專門以力弓為愛好,體力最佳者能開160磅弓,這個成績放在古代也算驚人了。
古人也是人,今人也是人。雖然說今天的年輕人大多養尊處優,體力不如長輩同齡時,估計也不如大部分的古人。但是只要經過特定的訓練,今人也是可以達到甚至勝過古人的標準。假如人類一直在退化,那為何奧運會記錄,時不時都會被刷新呢?
注:本文作者冬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