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鐵流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1月2日,山東東營海水稻種植示范基地迎來了大豐收,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團隊在稻田鹽度為3‰左右的鹽堿地實現畝產約800斤的成績。
其實,這并非海水稻首次測產考,在一個多月前,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白泥地試驗基地試種的首批耐鹽堿水稻的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為每畝620.95公斤。
中國工程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3-5年內選育出能在鹽分濃度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那么,海水稻到底有多大價值?媒體在報道中又有哪些誤區呢?

(測產的海水稻材料樣本 圖片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價值一:海水稻大面積推廣,僅在中國就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
中國雖然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但耕地資源相對有限,只有大約20億畝左右,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雖然中國耕地資源相對有限,但內陸確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潛力。
如果海水稻能夠研發成功,并在中國的推廣面積達到1億畝,按照畝產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而這將多養活8000萬人口。這樣一來,不僅能將原本無法種植糧食的鹽堿地利用起來,還能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目前,海水稻只是小面積試種。圖片來自網絡)
價值二:可以改善環境保護生態
山東東營地處黃河入海口,有較多鹽堿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團隊建立了千畝優質海水稻種植示范基地。以往,在這些鹽堿地上種植小麥等農作物很難存活,科研團隊通過使用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種植海水稻等方法,探索出一條鹽堿地改良的有效途徑。在山東東營的種植示范基地,科研團隊實現了在鹽度3‰左右屬于中等偏低的鹽堿地實現畝產800斤的成績。
過去,改造鹽堿地主要有淡水沖刷、化學中和、非鹽堿土壤表層填埋、種植耐鹽堿植物等做法。其中,淡水沖刷會浪費珍貴的淡水資源,化學中和會在土壤中留下污染,最安全最經濟的做法是種植耐鹽堿植物。
海水稻具有在鹽堿環境下生存的能力,而且種植海水稻還能實現對鹽堿地土壤的改良。在湛江海稻86基地種植的結果也證明,中度鹽堿地經過種植海稻86三年,土壤可得到改善;重度鹽堿地經過種植海稻86六年,土壤逐步得到改善。這樣一來,很多鹽堿地就可以通過種植海水稻改善土壤。

(青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收割海水稻,圖片來自網絡)
價值三:有望成為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利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換算過來就是143.157億畝,即便其中只有二十分之一的面能夠積種植海水稻,也有望多養活5億人。對于還處于饑餓和貧困中的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海水稻價值巨大。
在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之后,可以通過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農業援助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而海水稻就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比如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推廣,在東南亞就有3億畝的鹽堿地具備推廣種植海水稻的潛力。

(研究人員收集海水稻材料樣本 ,圖片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
海水稻有這么大的價值,自然吸引了媒體關注的目光。然而,在報道中,卻給人造成許多誤區。
誤區一: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海水稻的稱呼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種水稻使用海水灌溉,但其實上使用海水灌溉只是農業專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目前的海水稻能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存活,青海水稻研究中心的楊紅燕博士表示:這種鹽度大至相當于吃剩的菜湯的咸度。相比之下,海水的平均鹽度在3.5%左右,鹽分濃度已經大幅超越了海水稻澆灌水的濃度。此外,如果在鹽堿地里直接用海水澆灌,也起不到用海水稻改善鹽堿地土質的目的。
海水稻的學界稱謂是耐鹽堿水稻,也就是具備在鹽堿環境下生長的水稻。至于為何包括袁隆平掛帥的研究中心在內的諸多單位都以海水稻命名呢?主要是這個名字好理解,通俗易記。

(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后再通過幾個復雜的固定公式,才能計算出海水稻的產量。圖片來自網絡。)
誤區二:海水稻有海水的咸味
此前一些媒體報道海水稻苦澀有咸味,這其實是以訛傳訛。
雖然海水稻長在鹽堿地里,而且還可以使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灌溉,但這并不意味著海水稻就帶有海水的咸味。海水稻的味道是由其品種特性決定的,與用什么水澆灌關系不大——正如同用含少量葡萄糖的糖水澆灌水稻,水稻不會就此變甜,用含少量醋的水進行澆灌,水稻也不會因此變酸。同樣的道理,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灌溉,海水稻也不會因此就有海水的咸味。
事實勝于雄辯。在9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白泥地試驗基地組織專家、記者、當地農民試吃收獲的海水稻,大家均表示口感要比普通的稻米香甜,并沒有海水的咸味。
誤區三:海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發現和培育的
早在1986年,廣東農業科學家陳日勝發現了一種可以抗鹽堿性的野生水稻,在取下那株野生水稻上結下的522粒種子后,陳日勝開展了長達29年的培育工作。
從1987年到1991年,陳日勝完成選種工作,最終定型品系為“海稻86”。到2014年11月,陳日勝已將海水稻從畝產100斤增至300斤,在廣東、浙江等地,海水稻種植面積也擴張到1000多畝。

(海水稻發現者陳日勝,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由于陳日勝的影響力相對有限,海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和推廣之路比較坎坷。2014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悉海水稻情況后,給科技部部長萬鋼寫信,說明海水稻具備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兩年后,袁隆平院士牽頭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專門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方面的研究。

(袁隆平院士考察海水稻種植項目,圖片來自網絡)
由此可見,海水稻的發現和培養工作是由陳日勝完成的,袁隆平院士則在海水稻的推廣和進一步提高海水稻的產量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位科學家都對海水稻的培育和推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結語
目前,海水稻還只是小面積試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證明了海水稻的巨大潛力。不過,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就必須進一步進行檢測和培育,提升海水稻的產量和品種的穩定性。我們期待海水稻能像雜交水稻那樣大規模推廣的一天。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