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明朝的倭寇之亂到底有多嚴重,產生倭患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一提起明朝中期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倭寇之亂,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沿海,成為了明朝尾大不掉的邊患之一。沿海的總督將領們,從最開始的朱紈再到后來的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無不為剿滅倭寇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明朝政府不明白,真正導致倭亂的,不是那一小撮日本的浪人,而是因海禁政策而受害的千千萬萬的沿海居民,只要取消海禁,倭亂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集結中的大量倭寇大軍 (紅衣服的似乎拿著火繩槍)

    ▲倭寇將領 帶甲執旗的倭寇

    一、嘉靖年間的倭寇都是些什么人?

    在以前的歷史宣傳中,總是把明朝中期的倭亂宣傳成日本對于明朝的侵略戰爭,明朝在進行的是一場反侵略斗爭。這種說法雖然讓人熱血沸騰,但實際上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明朝中期倭亂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成員,根本就不是日本人。

    至于倭寇的成分,古人早已是記載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日本傳》里就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里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專業書籍《籌海圖編》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頭目,這些頭目全都是明朝人。現代學者陳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更是匯集了數十種史料和地方志,對倭寇的成分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而在本書中,倭寇的頭目依然主要是明朝人。可見,倭寇的主要成分是明朝人已是各代學者的共識,明朝中期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倭寇從海上來,登陸、逃跑全仗著海船

    ▲倭寇船的裝載量,一般在20~60人不等

    既然倭寇中的成分多為明朝人,那么為什么明朝的將領還是習慣將其稱為倭寇呢?難道明朝的官員和將領們眼睛都瞎了,連明朝人日本人都分不清?

    筆者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混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明中期的倭寇中確有一批真倭,這些出自日本的浪人驍勇善戰,刀法詭異,給明軍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倭寇頭目王直等明朝海盜故意扮作日本人的樣子,讓官軍無法分辨,以求以假亂真,掩護自己的走私行徑。雖然王直等人落草為寇,但是他們的家人大都還在大陸上,如果被官軍認出細細排查,家人很可能會被連累,因此,為了掩護家人和自身,王直等人不得不屈尊剃發易服,扮作日本人。三是明朝將領為了冒報戰功,虛張聲勢。因為斬殺一個真倭所得的賞錢遠遠大于斬殺一個中國海盜,所以當時:“官兵利于斬倭而得重賞,明知中國人,而稱倭夷。”

    所以,將當時主要為明朝人的海盜隊伍稱為倭寇,純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事實的一種混淆。

    ▲正在登陸的倭寇戰船

    ▲倭寇搶劫的畫面

    二、嘉靖年間的倭寇為何這么厲害

    雖然中國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也鬧過倭寇,但是其規模和廣度都遠遠不能和嘉靖倭亂相比,之所以嘉靖年間的倭亂鬧得如此厲害,就在于其參與者多為中國人,并得到了部分沿海居民的支持。

    為什么主要原因不是日本人?很簡單,因為元朝和明朝初年的倭寇都是地地道道的真倭,遠不如嘉靖倭亂那樣魚龍混雜,但是這些所謂的真倭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大的混亂,就被朝廷剿滅了。可見,完全由真倭組成的倭寇作惡能力十分有限。從邏輯上講,也很好理解,雖然真倭多為半職業化的日本浪人,擁有比明朝海盜更高的軍事素養,但是他們完全不熟悉明朝的地形和軍備情況,一上岸基本上就是瞎貓碰死耗子,再加上中文不熟練,老百姓也不支持他們,基本上不迷路就不錯了,哪有能力搞什么大規模軍事活動。但是一旦戰斗力強悍的少量真倭被熟悉明朝情況的當地海盜所帶領,破壞力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避難的民眾,其中有個僧人

    ▲避難的民眾,其中有個僧人

    相對于人生地不熟的日本浪人,明朝海盜多自小生長在江浙沿海,對于沿海的地形地貌可謂是相當的了解,有了他們帶路配合,真倭們就不會遭遇迷路的窘境,而可以精準迅速的進行搶掠。而另一方面,明朝海盜因為其明朝身份完全可以和當地居民打成一片,從當地搜集官軍的情報和動向,這樣一來,倭寇聯軍就可以對官軍的行動了如指掌,總能占得先機,克敵制勝。在明朝海盜緊緊把握住戰略和情報的前提下,真倭們得以在一場場具體的戰斗中發揮他們出色的戰斗素質,給予官軍以重創。

    嘉靖年間的倭亂,之所以如此之大,皆是日本浪人與明朝海盜勾結的結果,而其核心在于明朝海盜,只要管住了明朝方面的頭目和參與者,那些人生地不熟的真倭就成了瞎了眼的老虎,只能毫無目的在沿海亂竄,然后被官軍各個擊破。所以,解決倭亂的核心從來不在于怎么解決日本人,而在于如何管好明朝方面的參與者,讓他們不再鋌而走險參與非法的搶掠行動。而要完成這一點,就不得不動搖明朝實行幾百年的祖制——海禁。

    ▲明軍出征抗倭寇 隨后的文武官員

    ▲明軍出征抗倭寇 明軍陣勢中的蝎旗手 鉤鐮兵和八卦旗

    三、隆慶開關與倭亂的根治

    其實,當時沿海居民之所以樂于落草為寇,與日本人勾結,并非是由于他們秉性奸猾,而是實在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斷了他們的生路,讓他們無法養家糊口。就以倭亂最為嚴重的浙江為例,浙江是個什么情況,俗話說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注定了他無法成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貿易為主的發展模式。

    明初朱元璋因為其對沿海居民支持張士誠的憤恨,再加上其偏向農業的治國理念,朱元璋不僅給江浙兩省施以重稅,而且還厲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這讓素來以外貿商業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貧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間,由于明朝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開始鋌而走險出海走私。其中膽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樣,成為稱霸一方的大海盜。

    ▲明軍出征抗倭寇 明軍前部劍盾手和長矛手

    ▲明軍出征抗倭寇 明軍士兵的裝備頭巾 + 紫花布甲

    沿海居民落草為寇是為了謀生,而想讓他們謀生就必須開放海禁。這一點,當時的很多有識之士都清楚認識到了這一點。

    比如當時對倭寇素有研究的學者唐樞就寫信給胡宗憲:“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轉而為盜。”

    另一個學者謝杰則說的更為明了透徹:“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為中國患,皆潮、漳、寧紹人主之也;寇與商同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謝杰明白的指出,所謂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江浙沿海的商人,如果海禁較松他們就是商人,如果海禁過嚴就轉為倭寇,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明朝已經過時的海禁政策。

    雖然有如此多的有識之士為明朝政府獻言獻計,但是明朝依然喪失了開放海禁的最好時機,當時大海盜王直主動向政府示好,提出了“開港通市”的建議,王直主張明朝廢除海禁,使海上私人貿易合法化,這樣,沿海的商人們因為有了合法渠道而不必落草為寇,朝廷也能靠收取關稅而增加收入。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但是由于保守勢力的阻撓和遵守祖制的慣性,朝廷依然命令胡宗憲將其斬首示眾,王直的死不但沒有平息倭患,反而讓倭亂更加猖獗,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朝廷的背信棄義,再也不會有海盜會輕信朝廷了,這無疑使朝廷剿滅倭寇的行動更為艱難。

    ▲明軍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戰

    ▲明軍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戰

    最后,經過了長達8年的拉鋸戰后,明朝終于決定開放福建月港作為試點地區進行通商。由于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倭亂很快就平息了,那些沒有了明朝人支持的真倭也很快被俞大猷、戚繼光等人迅速剿滅。倭亂平息的核心原因,并不是戚繼光將軍的英勇善戰,而是朝廷順應時勢的開關政策,既然能夠合法的賺錢謀生,又有誰會去做犯法的事,落得千古罵名呢?宜疏不宜堵,永遠是治國安邦的至理名言。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九期】 每周四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文:埃爾文

    • 發表于 2017-12-07 00:00
    • 閱讀 ( 8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