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人一口酥”吃死了楊修的故事,一般人的認知來源,不是語文課文里的《楊修之死》,就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小說中寫道: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不討論楊修情商問題,大部分人看書看到這里,其實最牽掛的還是“一合酥”能好怎的問題。
操心“一合酥”的,不只有閑著沒事做的網友們。
由于“特產XXX”是地方一二三產業同步升級的基石,機智勇敢的各地人民,怎么會放任“一合酥”湮沒于歷史長河中。
于是,某寶上的畫風是這樣的:

一眼看去,除了籍貫有點多,其他方面都畫風挺和諧?
很抱歉,食品商們要被打臉了。
因為《三國演義》里的“酥”,根本就不是現在加油加面加糖的點心,而是一種奶制品。
“酥”是個后起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并沒有收錄。
這個字第一次進入字書,是在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被解釋為“酪也”。元代《韻會》說得更具體:“酥,酪屬,牛羊乳為之,牛酥差勝”。
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臞仙神隱書》里,還詳細解釋了酥的做法:“以乳入釜,煎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面結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滓,入鍋內即成酥油。北方名馬思哥”,單看這段描述,差不多就是今天塞北人民仍然十分喜愛的奶皮子、奶豆腐之類。

●內蒙特產奶皮子
《臞仙神隱書》成書比《三國演義》晚不了幾年,如果朱權能如此確定酥是奶制品,沒道理《三國演義》中的酥已經進化成了面點。
“酥”從魏晉到明清一直都指奶制品,這一點的佐證非常之多。
比如說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春雨是像乳脂,還是像點心渣子?
比如柳永“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美人的皮膚是像奶油,還是像龍須酥、黑芝麻酥、桃酥、鳳梨酥?

●桃酥,很難認為這就是“美人的酥胸”
再比如《紅樓夢》第十九回:“……李嬤嬤又問道:這蓋碗里是酥酪,怎不送與我去?我就吃了罷。”說畢,拿匙就吃……李嬤嬤聽了,又氣又愧,便說道:“我不信他這樣壞了。別說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這個值錢的,也是應該的。……”
這里的邏輯非常明確:元春賞的糖蒸酥酪,其本質就是一碗牛奶。

●“糖蒸酥酪”
如果以上內容用來證明當年那合酥是奶制品,還不夠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那么一個更簡單粗暴的證據在這里:《三國演義》里楊修之死的梗,不是羅貫中或者他之前的街頭藝人新編的,它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捷悟》。
《世說新語》是怎么說的呢?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世說新語》里的一杯酪,在任何時代都確定無疑沒有歧義地是乳制品。
雖然到了《三國演義》里,一杯酪變成了一合酥,但是同一個故事里,牛奶變面點?
不存在的。
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飲食已經大范圍滲透進中原地區,并且影響到江南士族的日常生活,也觸發了轟轟烈烈的地域互黑運動。
這里我們只舉一個例子:《世說新語》記載: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陸機除了佐證南北朝有乳酪,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文賦》
參考資料:
1.王玲:《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胡漢飲食文化交流》,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2.黃秋鳳:《魏晉六朝飲食文化與文學》,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3.劉義慶:《世說新語》,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5月第一版。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