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0萬年前,人類才出現在地球上。一萬年前,地球上的人口不足1000萬。現在,世界上的總人口數已經有70多億。為什么人口會如此迅猛地增加?未來,地球上是否會人滿為患?這甚至關系到了人類的未來命運。關于人口的增長,也許有很多令你吃驚的數據。

令人驚訝的世界人口和平均壽命
看過《瘋狂原始人》的同學也許還記得這么一幕:原始人咕嚕一家本來有很多鄰居,但是很不幸地是,他們的鄰居有的被踩死了,有的被蛇咬死了,有的被怪物吃掉了,有的感冒病死了,所以只剩下了咕嚕一家人存活了下來……這就是原始人的生活狀態:他們一家也許會生很多孩子,但是惡劣的生活環境導致他們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原始人或者說人類的祖先在地球上的數量并不多。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慢慢進入到農耕時代。由于人群的積累、聚集,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口增加的速度就快起來了。農耕開始時,地球上的人口是幾百萬到一千萬,不過那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很短,只有15~20歲。
公元元年,地球上的人口數1~3億左右,平均壽命延長到20歲左右。公元1000年,總人口大致為2~4億,平均壽命還是只有20多歲。公元1400年,由于鼠疫大流行,人口減少了約20%,總人口約3~4億。公元1700年后,人口增加的速度更快,到了公元1800年,世界總人口突破了10億大關。1800年~19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到30歲左右,1920年~1930年平均壽命為40歲。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口數量增加的勢頭也更加猛烈: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0億……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70歲,世界總人口達到了70多億。
在人類20多萬年的漫長歷史中,近幾百年來人口增加的激烈程度,被稱為“人口爆炸”。
歷史上的幾次人口暴增期
人和細菌不同。細菌雖然也會繁殖,但細菌不能改變環境以擴大自己的生存容量。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擴大自己在地球上生存容量的歷史。下面的圖表描繪了影響人類生存容量的歷史事件。
◆ 房屋的發明(約13000年前):
遠古時代,人們住在天然的山洞里,或者挖出的山洞里。后來,人類慢慢地發明了蓋房子。這樣,人們在沒有山洞的平坦地方也可以建屋居住,擴大了可居住的范圍,也擴大了獲得食物的地域。房屋的建造,也使得大家可以生活在一起。一起生活的家庭多了,就形成村落。

◆ 農耕開始(約10000年前):
在農耕時代之前,人們的食物主要是打獵獲得的動物、采集到的野果等,但是這樣的食物來源很不穩定。運氣好可能會得到很多獵物,在惡劣的天氣下,很多時候只能忍饑挨餓。后來,人們發現了種植谷物帶來的好處,并慢慢開始馴化植物,學習谷物保存的方法,就這樣,農耕慢慢發展了起來。

相比之下,農耕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要養育更多孩子,人口就增加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人口的增加導致食物不足,才不得不采用麻煩得多的農耕。不管什么原因,農耕的實行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容量第一次大拓展。
◆ 產業革命(約250年前):
人類再次大“擴容”是在250年前。以蒸汽機和織布機等應用為標志的“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技術的革新也使農業生產和運輸交通大為改善。糧食產量增長,供應更為穩定。隨著產業革命的傳播,全球人口也隨之增長。

人類近年來的“擴容”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擴容”為人口“爆炸”提供了條件。現在,人口總量已經“擴”到了70多億。
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PK死亡率
人口增加的基本原因是出生的人數大于死亡人數。下面的圖表就用“出生率”和“死亡率”來說明人口“轉換”。
這圖表的“出生率”是指在一定的人口基數(比如每1000人)中一年內出生孩子的人數,又叫“普通出生率”。圖中進水量表示出生率,出水量表示死亡率,容器中的水表示人口總量。
在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社會,由于饑餓、疫病、戰爭等反復出現,死亡率高;同時,農業等需要人手,所以出生率也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這樣,人口的數量比較穩定。這種模式稱為“高產多死”型,又稱為傳統型人口增長模式。

由于饑餓、疫病、戰爭等的反復出現,死亡率有所波動,但由于農業對人手的需要量一直很大,所以出生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隨著營養、公共衛生、醫療技術的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率雖然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比較緩慢。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就是急劇增加的人口。這時期的人口模式稱為“高產少死”型,又稱為過渡型人口增長模式。

隨著營養、公共衛生與醫療技術的改善,死亡率下降;伴隨著嬰幼兒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也降低,但出生率的降幅沒有死亡率的降幅大
隨著糧食的穩定和流行疫病的控制,死亡率穩定在較低的水平;同時,由于經濟發展引起的社會因素,出生率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這時的人口模式稱為“低產少死”型(圖3),即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

隨著糧食的穩定和傳染病的控制,死亡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這時出生率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所以,“人口爆炸”發生在人口模式第二階段——過渡型人口增長模式。

18世紀的英國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機器的使用也帶動農業技術進步,糧食增產、國民營養狀態改善、對疾病抵抗力增強,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開始急劇增加。隨著產業革命在全球傳播,許多國家的人口模式開始向“高產少死”型轉移,全球的“人口爆炸”就發生了。
到了20世紀,英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變緩,出生嬰兒人數減少。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步下降,總人口不怎么增加。這種從“高產多死”經過“高產少死”到達“低產少死”的人口模式的轉變就叫“人口轉換”。
英國花了200年從“人口爆炸”到達了“人口轉換”的第三階段,現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完成了“人口轉換”。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人口轉換”正在開始。那么,全球的“人口爆炸”究竟會“炸”成什么樣子呢?未來,地球上能承載這么多的人口嗎?
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體現在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人口增長模式分為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4種。

未來,地球上能住多少人?
根據各國“總和生育率”的不同,聯合國在進行人口預測時把各國分成3組:A.高生育率;B.低生育率但大于2.1;C.生育率低于2.1。
在A組的有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等;B組有印度、墨西哥等;C組有中國、日本、德國等。
18世紀晚期的哲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人口的負擔已經遠遠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遲早有一天,地球因不堪重負而給人類帶來毀滅。馬爾薩斯認為,最終我們會耗盡所有的資源,在大規模饑荒之中全部餓死。
那么,地球的承載能力到底是多少呢?
大多數科學家,如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到100億人口。那么,不斷增長的人口何時會挑戰地球的底線呢?
想提前知道這些,就涉及到了人口學里的“人口預測”。要預測未來的人口,需要3個數據:出生率、死亡率和“國際人口移動值”。在預測時使用的出生率叫“總和生育率”,這是最重要的數據。“總和生育率”是指女性一生中平均生幾個孩子。如果一對夫妻平均生2個孩子,那“總和生育率”就等于2。要維持現有人口,“總和生育率”就要保持在2.1左右。
“人口轉換”是任何國家都會發生的,雖然尼日利亞現在的生育率超過5,但聯合國人口署認為其生育率將會下降。這種預測將“總和生育率”分為高位(2.6)、中位(2.1)、低位(1.6)3種,對其他每個國家也以同樣的方法分3種生育率計算人口。結合死亡率和“國際人口移動值”,聯合國人口署的預測圖如下:

最上面的線是根據各國現在的生育率不變計算的,到2083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84億;下面3條線是根據總和生育率為2.6、2.1、1.6計算,到2083年,人口可能分別是138億、100億、70億。科學家預測,未來總和生育率很可能保持在2.1左右,這也就是說,2083年世界人口最可能是100億,隨后人口總量保持平穩。如果能穩定在100億以內,地球還能承載地住,剛好未超載。
(本文來自《科學大眾》雜志)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